19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断面胡杨树高的分布和密度

    No full text
    通过小尺度生态监测与遥感数据分析获取塔里木河下游胡杨(PopuluseuphraticaOliv.)林现状信息,将胡杨个体对输水的响应实测数据和QuickBird影像信息进行对比和分析,"面"上宏观调查与"点"上典型研究相结合,集中对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断面设立的100hm2长期监测样方内的4500棵胡杨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表明:胡杨密度随着离河岸距离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规律。不同树高的胡杨也呈一定规律分布。树高小于3m的幼树主要分布在距河道50m范围内;树高3~9m之间的胡杨在研究区中占绝对优势;树高大于9m的胡杨在距河道200m内分布比较均匀,200m之外分布稀少

    基于多时相CBERS-CCD数据的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变化

    No full text
    自2000年实施生态输水以后,塔里木河下游断流区沿岸自然植被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根据逐年中等分辨率遥感数据,利用时间轨迹分析方法,对植被变化的过程和趋势进行分析。选择2000-2005年各年的最佳CBERS/CCD图像,根据土壤调整植被指数值,将各年土地覆被分为植被和非植被;基于分类结果逐像元构建土地覆被变化轨迹;并按照过程和趋势特征将变化轨迹划分为恒定非植被、恒定植被、转变为植被、转变为非植被和非稳定变化5种变化类型。通过分析植被面积变化与生态输水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趋势类型的数量、空间特征,并结合输水资料和地面调查结果,了解各种变化趋势的变化过程、植被结构和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植被面积随生态输水的进行呈逐年增加趋势;输水过程中,7.94%的区域呈现转变为植被的趋势,主要是草本植物恢复和灌木丛的复苏所致;同时仅有2.66%的像元转变为非植被;由于生态脆弱性较高,尚有10.43%的像元表现为非稳定变化。变化轨迹所揭示的过程特征显示,由非植被向植被转变的变化主要出现在2003年最大规模输水以后;在河水漫溢区尤为明显。实践还表明,干旱区植被变化波动频繁,时间轨迹分析方法有利于揭示植被的变化过程和趋势;而CBERS/CCD数据的免费使用,为利用中等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时间轨迹分析节约了成本

    新疆湿地及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探讨[J]

    No full text
    1 新疆的湿地新疆分布有大小河流数百条,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100余个,加之大量沼地以及水库、渠系等人工湿地,不可能将其逐一命名。鉴于各类湿地与所处自然地理环境及结构与功能上的相关性,可将一些分散的湿地加以区域命名;或以域内知名度较高的重要湿地命名。如:阿尔泰山山地分布有大小河流十数条以及山地湖泊喀纳斯湖,以“阿尔泰山地河流湿地区”命名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物候特征观测

    No full text
    以塔里木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对象,对胡杨的开花期、展叶期、第一次展叶期、第二次展叶期、果熟期、叶黄期及落叶期等主要物候期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胡杨各物候期中,开花期持续时间最短,3月29日至4月19日,果熟期持续时间最长,5月25日开始,10月13日结束。由于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的危害,胡杨有"二次展叶"现象,第一次展叶期为4月4日至5月1日,第二次展叶期为5月13日至6月4日。胡杨叶黄期和落叶期相重叠,叶黄期从9月26日开始,10月28日结束,落叶期从10月11日开始,11月12日结束。胡杨长达4个多月的果熟期与河道洪水期吻合,这有利于种子的传播、萌发及幼苗扎根,促进天然胡杨林种群的更新及演替

    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地下水埋深适宜深度的确定

    No full text
    干旱区影响天然植被生长的土壤水分和盐分,都和地下水埋深密切相关。地下水埋藏浅,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溶解于地下水中的盐分沿毛管上升水流于地表聚集,使土壤发生盐渍化,产生盐胁迫。地下水埋深过低,毛管上升水流不能到达植物根系层,植物生长受到水分胁迫,发生荒漠化。因此,确定既不会使土壤发生盐渍化和荒漠化的地下水埋深十分重要。本文根据地下水、土壤水及植物生长状况综合研究,把适宜的地下水埋深界定为在温带荒漠区1.5—4m,暖温带荒漠区2.0~4.0(4.5)m,即在潜水的强烈蒸发深度以下和蒸发极限深度之上的区间,为防治土地盐渍化、荒漠化和估算生态用水提供了科学依据

    塔里木河下游输水生态监测与修复

    No full text
    简要技术说明: 本项目依托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输水工程,从输水过程中地表植被的生理生态变化,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过程,天然植被群落的恢复潜力,分析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变化,并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出今后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对策和建议。属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课题组在大量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和高分辨率的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过程,量化了输水过程中的天然植被生理、生态变化,并进行了输水前后景观变化的遥感解译,建立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恢复评价的量化指标体系,在以上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恢复的潜力分析及恢复对策,建立了塔里木河下游GIS数据库。 ..

    人类活动对亚洲中部水环境安全的威胁/Threat of Human Activities to Hydrological Regime in Central Asia[J]

    No full text
    主要依赖河流出山口的径流量维系山地-绿洲-荒漠间脆弱生态平衡的亚洲中部干旱区,其水分循环过程完全不同于湿润区.平原区不产生径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同源于山区,一个流域就是一个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依赖的生态功能单元,其中河流是纽带,连接山区径流形成区与平原径流散失区或消耗区,以水分循环为主体,并与生物、生态系统紧密相联系,构成一个独特而又完整的内陆水分循环体系.自然要素的变化,特别是人类的参与或介入,改变了水分循环的规律,对亚洲中部干旱区水和环境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威胁.用多年的观测数据来讨论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维系和保持干旱区水环境的建议

    台特玛湖湿地保护研究/STUDY ON PROTECTION OF WET LAND OF TAITEMA LAKE[J]

    No full text
    台特玛湖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隅,属新疆若羌县,是现塔里木河和车尔臣河的归宿地.它是由阿尔金山山前平原和塔里木河及车尔臣河冲积平原交汇处的低地积水形成的,过去曾与罗布 白相通.湖泊沉积物以细沙为主,在强劲的东北风吹蚀下,极易就地起沙.1982 ~1998年曾连续干涸17年,使湖西岸发展成强度沙漠化,若长期干涸,将会演变成一片沙海.这将会严重威胁218国道和将要修建的环塔里木盆地铁路以及新疆至青海铁路,对塔里木盆地东部重镇若羌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保护台特玛湿地,还可为候鸟迁徙提供栖息地,并可发展养鱼和育苇.湖面应保持最小面积为10 ~30km2,根据水面蒸发系数计算约需3000×104~ 4500×104m3的水量.入湖水量由塔里木河和车尔臣河各承担一半.要求塔里木河每年从大西海子下泄水量2.3×l08m3,除维护下游绿色走廊生态用水外,可有1500×104 ~ 2500×104m3的水量入湖.车尔臣河向台特玛湖输水方便快捷,其上游不宜修建大型水库,使中下游水量达到1.5×108~2.0×108m3,保证所分担的水量不成问题,并通过对其下游三角洲整治,还可增加向台特玛湖的输水量,使之成为台特玛湖的主要补给水源

    中亚(五国)干旱生态地理环境特征/Arid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in Five Countries of Central Asia[J]

    No full text
    中亚五国位于地球陆地北半球温带面积最大的世界级干旱区,地处青藏高原西侧的帕米尔高原西北坡,成为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世界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而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相对富集的区域,揭示其生态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已成为中亚五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自1989年以来,国际合作研究注重亚洲内陆干旱区的生态地理环境科学问题.为此,基于该区域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出发,来论述中亚五国的地理环境形成、演变及其基本生态特征,籍以力促中亚五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平衡和快速发展,造福当地的社会和人民

    基于CBERS/CCD遥感影像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监测[J]

    No full text
    根据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提供的生态输水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及统计得到10次输水的时间、持续天数、输水量及水头到达处等信息,并基于ArcGIS 9.3软件将该信息标注在基础地理信息底图、遥感解译图上。选择了与生态输水同步的CBERS/CCD遥感影像,采用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2000~2007年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河道、实际过水河道以及积水区,提取输水河长度、宽度、积水区域等信息,然后基于遥感解译信息来验证实际输水状况。结果表明:基于遥感技术获取的河道长度为514.13km,平均河道宽度为42.23m,与地面测量河道相比,其精度为97.5%。有水河道宽度与生态输水量呈现正相关。"漫溢"式的生态输水..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