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research outputs found

    High-Spin Level Structure of the nucleus 187Pt

    No full text
    利用在束γ谱学技术和 173Yb(18O, 4n) 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 187Pt 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在 78 和 85 MeV 束流能量下进行了X-γ-t和γ-γ-t符合测量。实验观测到基于νi13/2,ν7/2−[503],νi213/2νj, ν3/2−[512] 和ν1/2−[521] 组态的转动带,并且利用推转壳模型(CSM) 和总Routhian面(TRS) 模型对这些转动带的带交叉,形状共存等性质进行了解释。总Routhian面(TRS)计算表明νi13/2转动带具有显著的负γ形变;负宇称带具有近似长椭球的形变。通过比较带内B(M1)/B(E2)比率的实验值和由 Dönau 和 Frauendorf 的半经典公式得到的理论值,发现ν7/2−[503] 转动带在低转动频率下的带交叉是由一对 h9/2 质子顺排引起的利用在束γ谱学技术和 173Yb(18O, 4n) 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 187Pt 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在 78 和 85 MeV 束流能量下进行了X-γ-t和γ-γ-t符合测量。实验观测到基于νi13/2,ν7/2−[503],νi213/2νj, ν3/2−[512] 和ν1/2−[521] 组态的转动带,并且利用推转壳模型(CSM) 和总Routhian面(TRS) 模型对这些转动带的带交叉,形状共存等性质进行了解释。总Routhian面(TRS)计算表明νi13/2转动带具有显著的负γ形变;负宇称带具有近似长椭球的形变。通过比较带内B(M1)/B(E2)比率的实验值和由 Dönau 和 Frauendorf 的半经典公式得到的理论值,发现ν7/2−[503] 转动带在低转动频率下的带交叉是由一对 h9/2 质子顺排引起

    ~(140)Tb和~(141)Dy的β缓发质子衰变以及~(143)Dy的自旋宇称

    No full text
    利用40Ca+106Cd融合蒸发反应产生了近质子滴线核140Tb和141Dy,配合氦喷嘴带传输系统采用“质子-γ”符合方法观测了它们的β缓发质子衰变,其中包括半衰期、质子能谱和衰变到第二代子核不同低位态的分支比.通过统计理论拟合提取了140Tb和141Dy的基态自旋宇称分别为7±和9/2±.另一方面,用Woods-Saxon Strutinsky方法计算了这两种核限制组态的势能面,由此得到140Tb和141Dy的基态自旋宇称分别为7+和9/2-.此外用同一方法还计算了143Dy的核势能面,从中看出143Dy存在有自旋宇称为1/2+的基态和一个激发能为198keV的11/2-的同质异能态.该结果与2003年Eur.Phys.J. A16:347-351中的143Dy衰变实验数据相符

    进一步指认近质子滴线核~(129)Pm的衰变

    No full text
    20 0 4年曾报道过利用4 0 Ca + 92 Mo融合蒸发反应产生了近质子滴线新核素12 9Pm ,并首次观测到它 (EC + β+)衰变产生的能量为 99keV的γ射线 .为了进一步确认上述指认 ,以下提供了三方面的新证据 :1)在 16 4— 190MeV能量范围内测量了 99keV衰变γ射线的激发函数 ;2 )进行了交叉反应36 Ar + 96 Ru的实验 ,观察到了相同的 99keV衰变γ射线 ;3)用Woods SaxonStrutinsky方法计算了12 9Pm的核势能面 ,其基态自旋宇称被预言为 5 / 2 - ,所以12 9Pm的 (EC + β+)衰变有利于馈送到子核12 9Nd的 5 / 2 - 的低位态 ,这也与前期报道相符

    质子滴线附近的β缓发质子衰变

    No full text
    简要回顾了我们小组在 1996~2004 年中发表的有关质子滴线附近β缓发质子衰变的实验结果, 即运用氦喷嘴快速带传输系统 +“p-γ”符合方法, 在稀土区质子滴线附近首次观测了 9种新核素的β缓发质子衰变, 在 A= 90 核区的 N = Z线附近获得了 5 种核素的β缓发质子衰变的新数据. 同时着重补充了一些重要的实验技术细节. 汇总了这 14 种核素的半衰期、自旋、宇称、形变以及生成反应截面的实验结果, 并与流行的核模型理论预言进行了系统的对比讨论. 从中看出:(ⅰ) Mo, Rh 以及“等待点”核 Ru 和 Pd 半衰期的实验值比近期 M?ller 等 85 92 89 93人的宏观-微观理论预言值长 5~10 倍, 因而明显地影响天体 rp-过程的核素丰度;(ⅱ) 实验指认的质子滴线核 Ho 和 Pm 的自旋和宇称, 与流行理论预言不符, 142 128但用 Woods-Saxon-Strutinsky 方法计算得到的位能面可以解释自旋和宇称的实验值; (ⅲ) 实验估计的 9 种稀土核的生成截面比通用的 Alice和 HIVAP 程序的计算值要小 1~2 个数量级

    ~(187)Pt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No full text
    利用在束γ谱学技术和173Yb(18O,4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87Pt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实验观测到基于νi13/2,ν7/2-[503],νi213/2νj,ν3/2-[512]和ν1/2-[521]组态的转动带,并且利用推转壳模型对这些转动带的性质进行了解释.总Routhian面计算表明:νi13/2转动带具有显著的负γ形变;负宇称带具有近似长椭球的形变.通过比较带内B(M1)/B(E2)比率的实验值和由Dnau和Frauendorf半经典公式得到的理论值,发现ν7/2-[503]转动带在低转动频率下的带交叉是由一对h9/2质子顺排引起的

    缺中子~(176)Ir核β~+/EC衰变研究

    No full text
    在210MeV的束流能量下,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146Nd(35Cl,5nγ)176Ir产生具有β+/EC衰变性质的核素176Ir,由氦喷嘴快速带传输系统将反应产物传送到低本底区进行测量.经过实验数据的离线处理分析,对早先发表的176Ir衰变γ跃迁进行确认的同时又发现了3个新能级和10条新的γ射线, 丰富了176Os核的低位激发态能级纲图.并根据典型γ射线的衰变时间谱建议了176Ir核的一个长寿命的低自旋同核异能态

    ~(176,178)Os新低位激发态的识别

    No full text
    利用在束实验产生具有β+/EC衰变性质核素176,178Ir,分析了在束实验条件下获得的γ-γ符合数据,识别出了176Os的4条新能级和13条新γ跃迁、178Os的5条新能级和14条新γ跃迁。籍助氦喷嘴快速带传输系统,进一步对176Ir的β+/EC衰变进行了测量,在确认在束测量新γ射线的同时建议了176Ir的一个低自旋同核异能态。通过两准粒子耦合的半经验计算,建议了176,178Ir基态及同核异能态的组态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