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河西走廊西部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

    No full text
    通过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条湖剖面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高精度AMS-14C测年,探讨研究区~11400-1060 cal BP期间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11400-9400 cal BP期间,条湖处于高水位且流域内化学风化作用较强,气候条件相对温暖湿润;~9400-8100 cal BP期间,湖泊水位下降,化学风化作用减弱,指示了干旱的气候条件;~8100-5800 cal BP气候相对湿润,其中最湿润时段出现在~8100-7200 cal BP之间;~5800-4800 cal BP期间,气候转干。~4800 cal BP以后人类活动增强,导致区域荒漠化加剧。</p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MIS 3阶段的植被与环境

    No full text
    鄂尔多斯高原拥有我国最早发现的水洞沟和萨拉乌苏旧石器遗址,是系统研究东亚现代人演化及动因的重要地区。乌兰木伦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河岸,发掘出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炭屑,遗存埋藏的~(14)C年代在41.4~33.1 cal ka BP 之间,属MIS 3阶段中期。花粉和木炭化石记录显示,早期为灌丛- 草原,晚期为典型草原植被,气候温凉偏干,较现今相对温暖湿润,胡颓子属和霸王属等小乔木和灌木作为先民使用的薪材。 MIS 3阶段相对暖湿气候有利于人类的繁衍、扩散和交流,可能是我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大量人类活动的重要原因。</p

    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农业及环境效应

    No full text
    通过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2处文化层剖面及5处文化点的花粉、炭屑、种子的综合研究,重建了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显示,陇东地区早期农业经历了由单一黍作农业向黍、粟混作,并结合水稻、大豆等多样化农业发展过程.旱作农作物黍在仰韶文化早,中期占有绝对的优势,而粟在仰韶文化晚期开始明显增加,在齐家文化时期达到最大值.陇东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大豆开始栽培,稻作农业在陇东地区出现不晚于4800cal a BP,并延续到约4000cal a BP的齐家文化.新石器时代陇东黄土高原塬面以灌丛草原植被为主,沟谷地带存在云杉-铁杉-栎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新石器时代农业活动减少自然植被盖度,促使灌丛草原趋向于单一的蒿属草原.农业活动减弱或消退后,以沙棘、蔷薇科、麻黄、豆科、蒿属、藜科为主的灌丛草原植被得以恢复.</p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