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洪湖水生生物及其资源开发

    No full text
    本书结合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研究项目“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生态渔业研究”,系统总结了50年代以来有关洪湖的水生生物学研究成果,围绕洪湖的自然演变历史、生物资源的现状与历史变迁、人类活动与资源合理开发及永续利用对策等,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洪湖的水生生物学研究成果,共9章,包括洪湖的自然地理特征、湖水的理化性质、藻类、水生高等植物、原生动物和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底栖动物、鱼类和渔业以及水生生物资源利用评价等;下篇简述洪湖水生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共25篇论文,包括草食性鱼类与水草的关系、水生植被的恢复与调控、主要经济鱼类群落结构的优化、名特水产品增养殖技术,以及大水面鱼病防治监测等。本书可供水产、水利部门和从事淡水生物学、湿地生物学、湖泊学、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以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长江葛洲坝枢纽坝下江段中华鲟成鱼性腺的观察

    No full text
    1981年1月,葛洲坝水利枢纽截流,中华鲟被大坝所阻而滞留在宜昌以下的江段。 1981年秋季在葛洲坝枢纽的坝下江段采集到中华鲟的Ⅲ、Ⅳ、Ⅵ期卵巢和Ⅲ、Ⅳ、Ⅴ期精巢,1982年秋季又采集到中华鲟产出的卵和早期鱼苗。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鲟在坝下江段不仅能发育成熟,而且能自然产卵。为了保护和增殖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同时,必须严禁滥捕,以保护中华鲟资源

    中华鲟年龄鉴别和繁殖群体结构的研究

    No full text
    本文研究中华鲟的年龄鉴别和葛洲坝枢纽工程大江截流后1981—1982年群集于坝下的宜昌至石首江段的中华鲟繁殖群体结构的特点。根据匙骨大小与中华鲟长度呈显著相关推算了中华鲟在海洋中的生长速度,计算了体长和体重的函数值及尾叉体长、体重和胸围的复相关。根据鳍条骨和匙骨年轮排列格局特点计算了中华鲟初次产卵和重复产卵的比例,同时,就宽区宽带轮和狭区狭带轮交替过程反映的生物学特征作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葛洲坝枢纽下游中华鲟自然繁殖的调查

    No full text
    <正>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洄游性鱼类,最大个体达1,100余斤。成熟个体原来由海进入江河,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在长江上游产卵繁殖。1981年1月,葛洲坝枢纽大江截流,中华鲟的洄游路线受阻,而滞留平坝下江段。在这种情况下,中华鲟的性腺能否继续发育和有无可能在大坝下游自然繁殖的问题,通过两年来的调查研究,已经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后铜鱼繁殖的生态效应

    No full text
    <正> 铜鱼 Coreius heterodon(Bleeker)广泛分布于长江水系,是较典型的河道流水性鱼类。在长江干流中、上游及其主要支流里,它是重要的捕捞对象,在某些地区,其渔捞量终年占总渔获之首位。因其肉味鲜美,含脂量高,被誉为上等食用鱼。1963年易伯鲁等描述了铜鱼卵和胚胎发育特点。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长江干流进行家鱼产卵场调查时,

    关于葛洲坝水利枢纽对长江鱼类资源的影响和保护鲟鱼资源的意见

    No full text
    <正> 葛洲坝枢纽是在长江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水利工程,也是三峡水利枢纽的一个组成部分,规模巨大,举世瞩目。枢纽建成以后,将改变大坝所在江段的自然面貌,引起生态环境的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及其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特别是反映在栖息于长江中的一些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渔业科学工作者极大的关注。自五十年代关于兴建三峡水利枢纽的

    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宜昌江段渔业资源现状

    No full text
    1997-1999年间统计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下游宜昌江段的不同渔具渔获物3254kg。共获得鱼类45种,优势种类为铜鱼、瓦氏黄颡鱼、长鳍吻鮈、圆筒吻鮈、草鱼、鲢、长吻鮠、南方鲇等,鳊、青鱼、鳡等的相对数量比建坝前减少,(鱼宗)、鳜、鳤、鲌类等建坝前的常见种类现在较为少见或罕见。鲥、裂腹鱼、华鲮、暗纹东方鲀等偶见种类以及珍稀鱼类白鲟未被发现。目前该江段渔获物中低龄个体比重较高,性成熟个体较少。过度捕捞是影响坝下江段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