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干旱荒漠区新垦绿洲防护林生态场特征及其效益评价-以克拉玛依新垦绿洲为例

    Full text link
    防护林体系是干旱区新垦绿洲得以稳定存在的生态屏障,又是构成绿洲景观的主要因素,它对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稳产高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绿洲防护体系的成败关系到绿洲的生死存亡。本文运用经济学、生态场、造林学等理论和方法,以克拉玛依新垦绿洲防护林体系为例,对研究区内新建防护林体系的综合生态效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如下: (1) 根据野外调查数据,在现有防护林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林带背风面、迎风面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防风效能变化,以及不同林龄的防风效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林带背风面防风效果比迎风面防风效果显著,林带有叶期比无叶期防风效果显著,随着距林带距离的增加防风效能逐渐减弱,在距林带95m处风速逐渐恢复到旷野水平。 (2) 通过对林带热力水文效益分析,林带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在晴朗的白昼,林带附近及林带内气温、地温都比对照(荒漠)低;而林带附近的空气相对湿度也较旷野高;林带可以增加林下土壤含水量,且随着防护林龄的增加,土壤各层持水和保水的功能增强。 (3) 林带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也很显著:林带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从文章中林下土壤表层的容重都低于土壤下层;防护林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肥力,并且随着防护林龄的增加,土壤中总盐含量明显降低,抑制了土壤盐渍化的发生。 (4) 运用生态场理论对林网内主要作物棉花的生长性状进行了研究,得出:在林网中不同的位置,作物的生长特征受着林网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如:林带的防风效能和空气相对湿度。 (5) 对林带的农田效益做了简要分析,并采用生物效益和环境效益两个指标对对三种种植模式的综合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得出,模式一:在600×800m条田(周围有种植3年的防护林带)中,垂直主风向方向每隔22m种植两道高杆作物,能够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6) 通过分析现有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林带树种搭配不合理、病虫害严重、管理粗放、各个公司各自为政,并且随着林木的生长,林带也将会出现一定的争水争肥现象。鉴于以上问题,提出了从树种选择、配置方式和防护成熟和更新等方面以及科学、合理数字化管理等内容的防护林体系可持续经营管理对策和建议

    干旱区荒漠植被丙二醛及保护酶活性对地下水位的响应

    Full text link
    塔里木河下游的乔木、灌木、草本植被的主要建群种为胡杨、柽柳和罗布麻,对其中丙二醛(MDA)含量以及保护酶活性对地下水位的研究表明:1)MDA含量以及SOD、POD活性均呈增加趋势,而且均与地下水位呈正相关关系;2)对同一断面相同地下水位条件下胡杨、柽柳和罗布麻的SOD活性和POD活性比较,可以反映出SOD和POD作用的互补性;3)根据不同地下水位条件下胡杨、柽柳和罗布麻的MDA含量和SOD活性所反映出的适宜植物生存的合理生态水位、(严重)胁迫水位,并将其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初步推断在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埋深超过3.12 m时,胡杨和柽柳的生长即开始受到抑制,6 m左右的地下水位即对胡杨造成严重胁迫,≥8.83 m的地下水位则会危及胡杨的生存;而柽柳的严重胁迫地下水位以及临界地下水位分别为5 m左右和≥8.83 m.相比之下,罗布麻所能承受的胁迫地下水位比较高,超过3.12 m的地下水位即会对其生长造成严重水分胁迫,地下水位低于4.42 m则危及其生存

    准噶尔盆地新建防护林对林下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Full text link
    以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克拉玛依新垦绿洲防护林(包括杨树林、沙枣林、榆树林、紫穗槐林和枸杞等)带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不同防护林带内土壤表层的容重都低于土壤下层;新建林带后土壤肥力呈增加趋势,榆树林地土壤养分最高,沙枣和枸杞林地较低;不同建植林分的土壤盐分变化(增减)方式有差异;杨树林随着建成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总盐含量明显降低

    干旱胁迫下胡杨茎流日变化分析——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为例

    Full text link
    用PHYTALK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对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胡杨的茎流和相关环境因子的日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极端干旱区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茎流日变化表现多峰值,且夜晚仍保持一定流速;主枝与侧枝茎流日变化趋势相似,主枝流速高于侧枝;侧枝对环境变化响应更加灵敏,波动强烈,主枝相对侧枝,茎流变化响应迟钝且有明显滞后效应;茎流变化受太阳辐射、风速和大气温度影响明显,而其它环境因子如空气湿度、土壤湿度等影响则不大,气温与叶温表现出极佳相关性,气温与空气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同时,日变化中,不同时段起主导作用的因子不尽相同

    干旱胁迫条件下胡杨茎流与茎直径变化分析——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为例

    Full text link
    应用先进的PHYTALK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对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胡杨的茎流、相关环境因子以及茎直径的日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极端干旱区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茎流日变化表现多峰值,且夜晚仍保持一定流速;茎流变化受太阳辐射、风速和大气温度影响明显,而其它环境因子如空气湿度、土壤湿度等影响则不大;同时,日变化中,不同时段起主导作用的因子不尽相同。胡杨茎直径对植株水分状况响应灵敏,夜晚植株组织含水充足,茎直径相对较大,白天植株失水,茎直径减小;胡杨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茎直径日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显明显下降趋势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

    Full text link
    对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2004年7个地下水监测断面和19个植被样地的实测监测资料分析得出灌木生物量在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在分析中分别选取了3个指标:灌木总生物量、多枝柽柳和刚毛柽柳的生物量。研究发现在纵向和横向上3项指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形式变化。在纵向上分别对3项指标在距离河道0~200m和200~400m范围内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灌木在距离河道200~400m样地内分布占到总量近70%;横向上灌木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距离河道450m的样地内。总体来看,对于两个优势物种,由于两个物种生理生态特性的差异对于异质性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导致分布状况也各异。多枝柽柳有较广的生态适应性,因此广泛分布于塔里木河下游的各个环境梯度上,而刚毛柽柳对水盐条件的要求较高,仅分布在其中个别断面。影响灌木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地下水埋深,当地下水埋深小于5m时,柽柳处于良好生长状态;当地下水埋深大于6m后,柽柳的生长受到抑制,开始朝衰败方向发展。浅层土壤含水对于植物吸收利用水分而言意义不大,同时由于优势种柽柳具有独特的抗盐和适盐机制,该区的盐分对柽柳的生长也不构成威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塔里木河下游灌木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准噶尔盆地梭梭群落地上生物量及季节变化研究——以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为例

    Full text link
    根据样地调查资料,对位于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外围荒漠植被的生物量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梭梭自然群落地上生物量的研究表明,梭梭群落在一年的生长周期内没有明显的生长变化,只有两个生长高峰分别在6月下旬和8月下旬出现,但是绿色同化速率快。梭梭地上生物量中,多年生枝条比例最多占地上生物量的60%,当年生绿色同化枝生物量较少,一般占30%以下。5月份梭梭当年生绿色同化枝生长比较缓慢,地上生物量42 052.197g/m~2;7~8月份达到高峰76 457.18~92 922.598g/m~2,这是梭梭当年生绿色同化枝生长最旺盛、最有活力的时期;进入9月份随光合作用的下降生物量也下降至86 794.669g/m~2;10月份生物量迅速下降11月接近零,准备冬眠,脱落大部分枝条被并入非同化系统。梭梭群落地上生物量增长规律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其地上现存量季节动态呈二次抛物线方程y=a+bx+cx~2形式;梭梭绿色同化系统(AS)和非同化系统(UAS)的现存量集中分布于地面8~60cm和20~90cm的范围内,属典型的中繁型群落。梭梭群落的生物量及其季节变化与梭梭当年生绿色同化枝的萌发、生长、脱落有密切的关系

    35MeV/u~(36)Ar+~(112,124)Sn反应中中等质量碎片关联函数的入射道依赖

    Full text link
    测量了35MeV/u36Ar+112,124Sn反应中小角关联出射的中等质量碎片(IMF)约化速度关联函数.结果表明36Ar+124Sn反应系统中的约化速度关联函数在小约化速度处的反关联程度比36Ar+112Sn反应系统中的强,表现出明显的入射道依赖性.考察出射粒子对的单核子总动量时,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高动量粒子对的贡献.用三体弹道理论模型MENEKA分别计算了两个系统的IMF发射时标,在36Ar+112Sn反应系统中约为150fm/c,而在36Ar+124Sn反应系统中,约为120fm/c.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计算表明,36Ar+124Sn系统中IMF的发射时间谱比36Ar+112Sn系统略有前移,相应地,其中心密度从最高点随时间的下降亦比36Ar+112Sn系统略快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