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research outputs found

    乌鲁木齐地区气温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No full text
    选用乌鲁木齐4个气象站43年(1961-2003年)逐月、逐年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应用气候学、气候统计学的方法,对该地区的气温变化状况和城市热岛效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年平均气温呈缓慢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4℃/10 a。应用Mann-Kendall检验法检测1961-2003年乌鲁木齐市年平均气温序列的突变,并通过了滑动t检验的信度水平,检测出1974年是突变点。以1974年为分界点,之前和之后的平均气温分别是11.20℃和12.49℃,升高幅度达到1.29℃。乌鲁木齐市冷暖阶段:从43年来看,乌鲁木齐经过了一个偏冷阶段(1963-1974年)和一个偏暖阶段(1974-1990年);1990-2003年,除1997,1998年和1999年有波动外,其余年份气温变化不大。从1961-2003年的月平均气温来看,乌鲁木齐地区在4~9月存在热岛效应,其中夏季6~8月的热岛强度最大。针对突变点1974年,对城郊热岛强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其与乌鲁木齐平均气温突变点的趋势一致,1974年后的热岛强度比1974年前大

    胡杨部分生态指标对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的响应

    No full text
    向塔里木河下游应急生态输水对于胡杨为主体的荒漠河岸植被的恢复和自然更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根据近5年对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地区的大量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应急输水对该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及胡杨各项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应急生态输水的继续和扩大,塔河下游典型监测断面——阿拉干的地下水位逐渐抬升,水质得到改善,河道附近的地下水埋深已经由输水前的10~12m抬升至5.5~6.2m。胡杨的部分生态指标对输水有不同程度的响应;具体表现在,在垂直河道方向上,离河道越近胡杨各项生态指标,即盖度、郁闭度、冠幅、萌生枝、树冠疏失度以及次生苗和实生苗出现的频率等对输水的响应越显著。总体来说,在河道200m范围之内,生态输水对胡杨恢复的影响程度是显著的;在200~800m之间,为中度影响;800m以上的距离几乎无影响

    准噶尔盆地梭梭群落地上生物量及季节变化研究——以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为例

    No full text
    根据样地调查资料,对位于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外围荒漠植被的生物量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梭梭自然群落地上生物量的研究表明,梭梭群落在一年的生长周期内没有明显的生长变化,只有两个生长高峰分别在6月下旬和8月下旬出现,但是绿色同化速率快。梭梭地上生物量中,多年生枝条比例最多占地上生物量的60%,当年生绿色同化枝生物量较少,一般占30%以下。5月份梭梭当年生绿色同化枝生长比较缓慢,地上生物量42 052.197g/m~2;7~8月份达到高峰76 457.18~92 922.598g/m~2,这是梭梭当年生绿色同化枝生长最旺盛、最有活力的时期;进入9月份随光合作用的下降生物量也下降至86 794.669g/m~2;10月份生物量迅速下降11月接近零,准备冬眠,脱落大部分枝条被并入非同化系统。梭梭群落地上生物量增长规律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其地上现存量季节动态呈二次抛物线方程y=a+bx+cx~2形式;梭梭绿色同化系统(AS)和非同化系统(UAS)的现存量集中分布于地面8~60cm和20~90cm的范围内,属典型的中繁型群落。梭梭群落的生物量及其季节变化与梭梭当年生绿色同化枝的萌发、生长、脱落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地下水埋深适宜深度的确定

    No full text
    干旱区影响天然植被生长的土壤水分和盐分,都和地下水埋深密切相关。地下水埋藏浅,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溶解于地下水中的盐分沿毛管上升水流于地表聚集,使土壤发生盐渍化,产生盐胁迫。地下水埋深过低,毛管上升水流不能到达植物根系层,植物生长受到水分胁迫,发生荒漠化。因此,确定既不会使土壤发生盐渍化和荒漠化的地下水埋深十分重要。本文根据地下水、土壤水及植物生长状况综合研究,把适宜的地下水埋深界定为在温带荒漠区1.5—4m,暖温带荒漠区2.0~4.0(4.5)m,即在潜水的强烈蒸发深度以下和蒸发极限深度之上的区间,为防治土地盐渍化、荒漠化和估算生态用水提供了科学依据

    塔里木河下游输水生态监测与修复

    No full text
    简要技术说明: 本项目依托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输水工程,从输水过程中地表植被的生理生态变化,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过程,天然植被群落的恢复潜力,分析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变化,并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出今后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对策和建议。属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课题组在大量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和高分辨率的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过程,量化了输水过程中的天然植被生理、生态变化,并进行了输水前后景观变化的遥感解译,建立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恢复评价的量化指标体系,在以上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恢复的潜力分析及恢复对策,建立了塔里木河下游GIS数据库。 ..

    基于多时相CBERS-CCD数据的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变化

    No full text
    自2000年实施生态输水以后,塔里木河下游断流区沿岸自然植被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根据逐年中等分辨率遥感数据,利用时间轨迹分析方法,对植被变化的过程和趋势进行分析。选择2000-2005年各年的最佳CBERS/CCD图像,根据土壤调整植被指数值,将各年土地覆被分为植被和非植被;基于分类结果逐像元构建土地覆被变化轨迹;并按照过程和趋势特征将变化轨迹划分为恒定非植被、恒定植被、转变为植被、转变为非植被和非稳定变化5种变化类型。通过分析植被面积变化与生态输水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趋势类型的数量、空间特征,并结合输水资料和地面调查结果,了解各种变化趋势的变化过程、植被结构和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植被面积随生态输水的进行呈逐年增加趋势;输水过程中,7.94%的区域呈现转变为植被的趋势,主要是草本植物恢复和灌木丛的复苏所致;同时仅有2.66%的像元转变为非植被;由于生态脆弱性较高,尚有10.43%的像元表现为非稳定变化。变化轨迹所揭示的过程特征显示,由非植被向植被转变的变化主要出现在2003年最大规模输水以后;在河水漫溢区尤为明显。实践还表明,干旱区植被变化波动频繁,时间轨迹分析方法有利于揭示植被的变化过程和趋势;而CBERS/CCD数据的免费使用,为利用中等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时间轨迹分析节约了成本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保护目标和措施/Ecological Protection Objects and Restoration Measur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arim River[J]

    No full text
    针对2000-2009年塔里木河下游10次生态输水后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提出新的生态保护目标:在距河500m以内以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主的重点保护带,地下水埋深保持在≤4 m,植被总盖度达到0.4~0.5;500~1 000m为基本保护带,以柽柳(Tamarix spp.)为主,地下水埋深为4~6 m,植被总覆盖度达到0.3以上;>1 000 m为一般保护带,随着输水累积量增加,地下水埋深达到6~8 m,使现有植被不再退化;沿河两岸1000m的植被保护恢复总面积应达到1 028 km2;用水均衡法和潜水蒸散法重新估算的大西海子的下泄水量为2.3×108m3,比原规划减少了1.2×108 m3,其中2.0×108 m3为维护生态所用,另外还有0.15×108~0.3×108 m3为向台特玛湖输水的水量;应保持输水连续性,大西海子以下年泄水量不小于0.36×108 m3;为了保证向下游输水,必须加强水资源调控,通过整治源流,使到达干流的水量为44.2×108 m3,干流严禁开荒,加强对防护堤修建后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下游采用漫溢漂种增加植被面积

    基于CBERS/CCD遥感影像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监测[J]

    No full text
    根据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提供的生态输水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及统计得到10次输水的时间、持续天数、输水量及水头到达处等信息,并基于ArcGIS 9.3软件将该信息标注在基础地理信息底图、遥感解译图上。选择了与生态输水同步的CBERS/CCD遥感影像,采用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2000~2007年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河道、实际过水河道以及积水区,提取输水河长度、宽度、积水区域等信息,然后基于遥感解译信息来验证实际输水状况。结果表明:基于遥感技术获取的河道长度为514.13km,平均河道宽度为42.23m,与地面测量河道相比,其精度为97.5%。有水河道宽度与生态输水量呈现正相关。"漫溢"式的生态输水..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物候特征观测

    No full text
    以塔里木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对象,对胡杨的开花期、展叶期、第一次展叶期、第二次展叶期、果熟期、叶黄期及落叶期等主要物候期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胡杨各物候期中,开花期持续时间最短,3月29日至4月19日,果熟期持续时间最长,5月25日开始,10月13日结束。由于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的危害,胡杨有"二次展叶"现象,第一次展叶期为4月4日至5月1日,第二次展叶期为5月13日至6月4日。胡杨叶黄期和落叶期相重叠,叶黄期从9月26日开始,10月28日结束,落叶期从10月11日开始,11月12日结束。胡杨长达4个多月的果熟期与河道洪水期吻合,这有利于种子的传播、萌发及幼苗扎根,促进天然胡杨林种群的更新及演替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