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research outputs found

    S7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变异与亚科鱼类的单系性研究

    Get PDF
    使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亚科鱼类的单系性进行了探讨。通过PCR方法 ,获得了 13种鲤科鱼类S7核糖体蛋白基因第 1内含子序列 ,其中包括 6种亚科鱼类。使用MEGA软件中的Neighbor Joining法和Most Parsimony法分别构建分支系统图。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所确认的亚科鱼类实际上没有形成单系类群。其中属、波鱼属和低线属位于系统树基部 ,显示出原始性。而由细鲫属、马口鱼属和属构成的类群相对于亚科中的原始种类起源较晚 ,可能和较晚起源的东亚鲤科类群之间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中国(左鱼右丹)亚科鱼类的骨骼学及系统发育研究

    No full text
    对(左鱼右丹)亚科鱼类的分类学历史以及研究进展情况做简要的概述。在(左鱼右丹)亚科亚科阶元的命名上,曾经有过不同的名称,对这个问题的回顾也有助于理解(左鱼右丹)亚科的研究现状。对马口鱼的内部骨骼系统做了详细的解剖学描述,以便更好地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运用了支序系统学的原理及方法对(左鱼右丹)亚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为了确定性状进化极向并进一步探讨(左鱼右丹)亚科与其他鲤科鱼类的相互关系,选择鳅科中的条鳅亚科和鲤科中的雅罗鱼亚科、鮊亚科、鲴亚科、鮈亚科、亚科以及鲃亚科等7个亚科的9个代表种类用做外类群。通过24种计27尾透明骨骼标本的全面观察,共选择了68个骨骼学及外部解剖学性状进行描述和比较,构建了代系统发育分析的性状矩阵。对生成的性状矩阵应用PAUP计算机程序进行处理,以得到(左鱼右丹)亚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的最简约支序图。主要研究结论表述如下:1.围眶骨系发达,第5下眶骨和上眶骨相接,这属于原始的性状,但并不是(左鱼右丹)亚科中的共同性状。对现生鲤科鱼类围眶骨系特点的比较分析发现,从低等鲤科鱼到较特化的类群,围眶骨系存在着如下的变化趋势:除泪骨外,其余的各下眶均有所退化,甚至仅为包围下眶管的细第骨条;同时上眶骨和第5下眶骨逐渐相距较远而不再保持相接。由此可推测,这种超势可能反映了围眶骨系在鲤科鱼类进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进化极向。2.三叉颜面神经孔前孔位于前耳骨内属于(左鱼右丹)亚科中的普遍性状,在(左鱼右丹)亚科的绝大多数种类中均存在。然而由于这一性状的近祖特性,它对说明(左鱼右丹)亚科的单系性也没有太大的意义。3.(左鱼右丹)亚科不是一个单系群,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群:马口鱼类群,波鱼类群以及细鲫类群。这几个类群似乎各自形成单系群,而它们相互间却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4.将异鲴置于(左鱼右丹)亚科仅依据的是它们在围眶骨系形态及排列上的相似性,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可靠的离征表明它和(左鱼右丹)亚科鱼类紧密相关。相反地,它却因具备了鲴亚科鱼类的一些共同离征而更可能和鲴亚科鱼类构成姐妹群。5.同样地,也没有共同离征来证明离稀有鮈鲫和唐鱼是同其他(左鱼右丹)亚科鱼类密切相关的类群。在一些骨骼学性状上,它们因表现为离征而似乎较(左鱼右丹)亚科鱼类更为进化

    S7核糖休蛋白基因序列变异与Dan亚科鱼类的单系性研究

    No full text
    使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Dan亚科鱼类的单系性进行了探讨。通过PCR方法,获得了13种鲤科鱼类S7核糖体蛋白基因第1内含子序列,其中包括6种Dan亚科鱼类。使用MEGA软件中的Neighbor-Joining法和Most-Parsimony法分别构建分支系统图。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所确认的Dan亚科鱼类实际上没有形成单系类群。其中Dan属、波鱼属和低线Lie属位于系统树基部,显示出原始性,而由细鲫属、马口鱼属和Lie属构成的类群相对于Dan亚科中的原始种类起源较晚,可能和较晚起源的东亚鲤科类群之间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异鲴的骨骼形态及其属的分类位置

    No full text
    对异鲴的骨骼形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与(鱼丹)亚科及鲴亚科代表种的骨骼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异鲴与(鱼丹)亚科鱼类在骨骼学性状上缺乏共同离征,一系列的离征却表明它与现生鲴亚科鱼类紧密相关。这些离征包括:咽骨形态独特,前臂略长或与后臂等长;下咽齿侧扁,有明显的咀嚼面;基枕骨具有向下弯曲的基枕骨突,咽突面发达,椭圆形且向前突出;穿行于基枕骨的背大动脉通道接近咽突长;副蝶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前上颌骨短宽,下边缘为软骨;上颌骨外侧具突起;齿骨前背缘有外侧角等。异鲴之置于(鱼丹)亚科仅依据他们在围眶骨系的形态及排

    秦岭西段鱼类多样性现状初报

    No full text
    对秦岭西段汉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的鱼类和环境调查显示 ,人类活动对鱼类多样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该地区鱼类多样性丧失的现状加以报道并对原因进行分析。以前该地区鱼类共有 142种 ,本次调查的渔获物中只有 34种。鱼类物种资源的减少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水坝的修建使得鱼类栖息地环境改变从而导致鱼类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变化 ,水污染、过度捕捞和非法渔业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鱼类物种多样性

    S7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变异及其在低等鲤科鱼类中的系统发育意义

    No full text
    鲤科是世界鱼类中最大的科,有210余属2010种,为研究其系统发育关系需要筛选合适的DNA标记,将S7核糖体蛋白基因用作遗传标记进行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析,通过PCR方法,扩增了长度为602bp的胭脂鱼以及长度为655~859bp的16种鲤科鱼类的S7基因内含子1序列,序列排列得到925个排列位点,其中信息位点499个,占全部位点的54%,结果表明,鲤科鱼类S7基因内含子1序列具有丰富的信息位点,并且在亲缘关系不同的物种间存在显著的序列差异,基于S7基因内含子1序列的NJ(neighbor-joining)和MP(most-parsimony)分支树经1000次重复抽样试验后,节点的自展支持率普遍高于以细胞色素b及线粒体控制区(d-loop)基因为遗传标记时所得到的分支树,因此,S7基因内含子1作为遗传标记在鲤科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分辨率是比较高的,它是一个适合鲤科内亚科水平系统发育研究的有用的分子遗传标记,但S7基因内含子1是否适用于鲤形目科间或科以上水平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S7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变异及其在低等鲤科鱼类中的系统发育意义

    No full text
    鲤科是世界鱼类中最大的科,有210余属2010种,为研究其系统发育关系需要筛选合适的DNA标记,将S7核糖体蛋白基因用作遗传标记进行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析,通过PCR方法,扩增了长度为602bp的胭脂鱼以及长度为655~859bp的16种鲤科鱼类的S7基因内含子1序列,序列排列得到925个排列位点,其中信息位点499个,占全部位点的54%,结果表明,鲤科鱼类S7基因内含子1序列具有丰富的信息位点,并且在亲缘关系不同的物种间存在显著的序列差异,基于S7基因内含子1序列的NJ(neighbor-joining)和MP(most-parsimony)分支树经1000次重复抽样试验后,节点的自展支持率普遍高于以细胞色素b及线粒体控制区(d-loop)基因为遗传标记时所得到的分支树,因此,S7基因内含子1作为遗传标记在鲤科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分辨率是比较高的,它是一个适合鲤科内亚科水平系统发育研究的有用的分子遗传标记,但S7基因内含子1是否适用于鲤形目科间或科以上水平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S7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变异及其在低等鲤科鱼类中的系统发育意义

    No full text
    鲤科是世界鱼类中最大的科,有210余属2010种.为研究其系统发育关系需要筛选合适的DNA标记.将S7核糖体蛋白基因用作遗传标记进行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析.通过PCR方法,扩增了长度为602bp的胭脂鱼以及长度为655~859bp的16种鲤科鱼类的S7基因内含子1序列.序列排列得到925个排列位点,其中信息位点499个,占全部位点的54%.结果表明,鲤科鱼类S7基因内含子1序列具有丰富的信息位点,并且在亲缘关系不同的物种间存在显著的序列差异.基于S7基因内含子1序列的NJ(neighbor-joinin

    16SrRNA基因序列变异和中国鲃系鱼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No full text
    鲤科鲃系是包括鲃亚科;裂腹鱼亚科;野鲮亚科以及鲤亚科在内的一大类群;迄今为止已被描述的中国鲃系鱼类约53个属268余种和亚种。形态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均表明;鲃系是鲤科中的一个单系类群;但这些亚科的单系性及其所包括分类单元间的相互关系还没有系统发育证据。本文采用PCR方法获得了103种鱼类的16S rRNA基因序列;其中包括38种鲃亚科鱼类、29种野鲮亚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