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基于AdaBoost算法的城镇建设用地遥感动态提取研究

    No full text
    利用2007年的上海地区CBERS影像,使用AdaBoost组合分类器,将基于影像地物光谱信息、纹理结构信息和基于决策树分类器的提取方法组合,以提高分类精度。实验结果显示,AdaBoost算法在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的分类精度上显著有效

    面向矿山开采沉陷辅助决策的一体化GIS解决方案

    No full text
    针对矿山开采沉陷的巨大破坏 ,文中把矿山地下开采、岩层移动、沉陷预计、地表破坏、定量评价等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提出了一体化的GIS解决方案。利用经典的概率积分法进行开采沉陷预测预报 ,并借助于组件GIS的开发技术增强其空间表达和分析能力 ,为矿山的开采沉陷预测、评价、治理提供决策支持。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 ,设计并开发了矿山开采沉陷预测预报及辅助决策系统

    科技资源的有效管理

    No full text
    从科技资源有效配置角度,探讨了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讨论物质和信息资源有效管理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以及投入责任与绩效管理等关键性问题。针对当前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威海市土地利用分形特征动态变化

    No full text
    基于威海市三期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应用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分形模型,获得了1985年、1995年和2000年三个时期威海市各主要地类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通过叠加分析等方法,计算出了1985-1995年、1995-2000年和1985-2000年三个时间段各主要地类动态度。在此基础上,对威海市土地利用分形特征时空格局变化特点、动态度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85年、1995年和2000年分维数较大的主要地类均是未利用土地、城镇用地和水域等,分维数较小的地类均是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从1985年到2000年,各主要地类的分维数平均值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总的来看,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态向着简单、规则的方向发展。在不同时段,各主要地类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变化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点、其他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在三个时期的空间结构较稳定,水域、城镇用地、草地和耕地在三个时期的空间结构较不稳定。1985-1995年,威海市城镇用地年增长率最大,林地年减少率最大;1995-2000年,城镇用地年增长率最大,水域年减少率最大;1985-2000年,城镇用地年增长率最大,未利用土地年减少率最大;威海市城镇扩展迅速,城镇化趋势显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规划、城镇化等因素是威海市主要地类分形维数、稳定性指数和动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HJ-1ACCD与TM数据及其估算草地LAI和鲜生物量效果比较分析

    No full text
    基于地面实测和PROSAIL模型模拟数据,研究了新型传感器HJ-1ACCD与TM数据一致性问题,分析了传感器天顶角和光谱相应函数差异的影响,对比两种传感器数据估算草地LAI和鲜生物量的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HJ-1ACCD和TM反射率数据的拟合系数R2在0.7322和0.9205左右,在反射率较小时,两种传感器数据一致性较好;随着反射率增大,HJ-1ACCD数值逐渐高于TM。总体而言,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两种传感器较为接近,其中红波段最接近。(2)两种传感器的NDVI数据一致性非常高,且受传感器天顶角和光谱响应函数影响作用较小(相对误差约为0.34%—0.53%),而反射率的相对差别在3.34%—9.54%。(3)传感器天顶角较光谱响应函数对反射率影响更大。(4)基于HJ-1ACCD反射率数据估算草地LAI和鲜生物量效果较好,其中以CCD2传感器估算效果最好

    关于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智库网络与协同平台科技支撑计划”的思考

    No full text
    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丝路")建设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战略需求,提出"丝路"智库网络与协同平台一体化支撑框架,包括智库网络与人才计划、协同创新平台与信息化科研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和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通过分析,提出若干科技支撑计划建议:依托中科院科技人才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学家联盟",建立和发展"丝路"国际智库网络;依托地学领域e-science科研环境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提出"丝路"国际科研协同创新平台框架,建立和发展包括数据共享、协同交流、在线研讨、即时通讯等在内的信息化科研环境;针对智库科学决策的需求,提出"丝路"重大问题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和发展面向PRED的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工具库等支撑系统;提出"丝路"科技人才计划和国际合作计划,促进本区域的能力建设,提高本区域的科技支撑力量,增加本区域的研究基础,为长期有效支撑"丝路"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研究与实践

    No full text
    分布式、异构科学数据的整合集成与"一站式"共享服务是科学数据共享的关键和难点。首先,提出"创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联盟,共建、共享"的分散数据资源整合理念和按"总中心—分中心—数据资源点"三个层次的整合架构,然后,在组织模式上保障分布式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即通过"元数据集中管理,数据体分散存储"的策略,从技术上保障分布式数据资源的快速整合。针对地球系统科学不同学科数据资源的特性,设计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核心元数据标准及扩展方案,利用MVC(元数据标准模型—显示视图—操作函数)模式实现多标准地学元数据的统一管理和自适应显示。最终,研究面向SOA的分布式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一个总中心,认证中心和若干个分中心",形成物理上分布、逻辑上统一的分布式服务网络,从而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数据共享服务

    东北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科学问题探讨(英文)

    No full text
    东北亚各国自然地域相连,社会经济联系密切,形成了东北亚独特的经济地域系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深入探讨东北亚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东北亚区域生态经济巨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动态演变格局是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科学问题;驱动力因子是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问题;跨境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是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归宿,而东北亚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平台建设是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东北亚、中亚地区作为一个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复杂巨系统,其可持续发展还有许多重要科学问题,需要该区域科学家联合攻关,共同探索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非灌溉条件下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蒸腾耗水特征/Water consumption and transpiration of non-irrigated Haloxylon ammodendron in hinterland of Taklimakan Desert[J]

    No full text
    利用热平衡包裹式茎流计连续测定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原生梭梭2010年5月6日~10月12日的茎干液流及气象因子数据,探究了非灌溉条件下不同直径梭梭在其蒸腾耗水特性及与气象因子相关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茎干液流昼夜变化规律明显,蒸腾日变化呈双峰或多峰趋势,夜间保持较小液流;午休现象多出现于14:00~16:00.相同环境因子影响下,直径越大,茎干液流速率越大,午休现象也越明显;(2)在生长季,不同直径梭梭液流的启动和停止时间存在差异,6~8月,直径越大,液流启动时间越早,停止时间越晚.同一植株液流在不同月份的启动和停止时间差异较大,生长初期,液流启动早,停止迟;生长季末期,液流启动迟,停止早;(3)5~8月,液流日累积过程呈明显的“S”型趋势;9~ 10月,呈斜率一致的一条直线.直径越大,日累积量和累积速率越大,第一拐点到达时刻越早,第二拐点到达时刻越晚;(4)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的相关性最好,其次为气温和相对湿度,风速最小;相关性在7月份最大,6月和8月次之,10月最小.相同环境条件下,直径越大,其液流速率对气象因子的响应越明显;(5)观测时段内,7月耗水最多,6月、8月、9月次之,5月和10月最少.直径越大耗水量越多,直径9.9、13.4、22.9 cm日均耗水量为0.570、0.595、0.694 mm,总耗水量为92.904、96.923、113.052 mm,液流通量为0.263、0.284、0.346 L· cm-2·d-1.与干旱区不同生境的梭梭相比,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原生梭梭的液流通量相对较小.不同地点和生境的梭梭在耗水数量、耗水日过程特性等方面差异明显,这为天然荒漠植被防护林的管理及沙漠区人工灌溉植物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一定的决策支持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