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research outputs found

    Macroecological patterns of macrozoobenthos in the Yangtze floodplain waters

    No full text
    本研究于2001-2008年对长江泛滥平原31个代表性湖泊及干流武汉段的实地调查,系统开展了底栖动物的宏观生态学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以底栖动物为指示生物,并结合环境特征,将湖泊划分为通江湖泊、长江故道、草型湖泊、草藻过渡型湖泊和藻型湖泊。(2)通江湖泊底栖动物具有物种多样性高、双壳类丰富和生产量高等特点。故道的底栖动物以螺类和昆虫为主,但是有较多的流水性和冷水性种类。草型湖泊底栖动物以小型附草螺类占优;藻型湖泊底栖动物以耐污的颤蚓科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占优。(3)影响泛滥平原湖泊底栖动物群落格局的首要因素是水文干扰强度,其次是水体营养水平。在两个环境梯度上,底栖动物类群的现存量和生产量呈现三种格局。在中度水文干扰时,底栖动物不仅物种多样性最高,生物量和生产量也达到最大。(4)底栖动物环境需求划分为耐污性、附草性、流水性和广布性四种模式。(5)流量为21000m3/s时长江武汉段底栖动物栖息地可利用面积达到最大。本研究全面系统地阐释了长江泛滥平原水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首次提出了中度水文干扰导致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生产量最大的观点

    西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No full text
    河流担负着水源供给、食物生产、旅游、航运等功能。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底栖动物常被作为环境指示生物,研究其群落特征为河流保护及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航运需求,西江开展了航道整治工程,由此引起河道生物栖息生境条件的改变,从而影响河流的生态健康。为了西江的保护和管理,研究于2009年枯水期和2010年丰水期对西江的底栖动物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期间共鉴定底栖动物70种,隶属于30科59属。其中环节动物7科12属16种,软体动物11科14属21种,节肢动物11科32属32种,其他动物1科1属1种。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40 ind/m2、0.23 g dry weight/m2。统计分析表明河床底质在底栖动物丰度和分布上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稳定性越高的底质越有利于底栖动物生存。软泥底质以直接收集者(主要包括颤蚓科寡毛类和摇蚊亚科昆虫)占优,而各类石质底质则以刮食者(主要是短沟蜷Semisulcospira spp.)或过滤收集者(主要是淡水壳菜Limnoperna lacustris)占优。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开展降低了生境条件质量甚至使得原有生物栖息地丧失,由此会对底栖动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西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No full text
    河流担负着水源供给、食物生产、旅游、航运等功能。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底栖动物常被作为环境指示生物,研究其群落特征为河流保护及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航运需求,西江开展了航道整治工程,由此引起河道生物栖息生境条件的改变,从而影响河流的生态健康。为了西江的保护和管理,研究于2009年枯水期和2010年丰水期对西江的底栖动物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期间共鉴定底栖动物70种,隶属于30科59属。其中环节动物7科12属16种,软体动物11科14属21种,节肢动物11科32属32种,其他动物1科1属1种。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40 ind/m^2、0.23 g dry weight/m^2。统计分析表明河床底质在底栖动物丰度和分布上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稳定性越高的底质越有利于底栖动物生存。软泥底质以直接收集者(主要包括颤蚓科寡毛类和摇蚊亚科昆虫)占优,而各类石质底质则以刮食者(主要是短沟蜷Semisulcospira spp.)或过滤收集者(主要是淡水壳菜Limnoperna lacustris)占优。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开展降低了生境条件质量甚至使得原有生物栖息地丧失,由此会对底栖动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长江中下游湖泊贝类物种濒危状况评估

    No full text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淡水贝类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该区域贝类受到严重威胁。为系统评估贝类物种现状,于2003年5月至2005年6月对13个典型湖泊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贝类69种,其中中国特有种44种。不同类型湖泊贝类的组成差别较大。通江湖泊的物种明显较丰富,尤其是适应流水生境的种类,如河螺属、短沟蜷属及蚌科的种类。大型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的贝类分别有53种和57种,占总数的76.8%和82.6%。阻隔湖泊的物种较少,在4—19种之间。对67种贝类濒危等级的评价结果表明,近危及受威胁的

    长江中下游湖泊贝类物种濒危状况评估

    No full text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淡水贝类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该区域贝类受到严重威胁.为系统评估贝类物种现状,于2003年5月至2005年6月对13个典型湖泊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贝类69种,其中中国特有种44种.不同类型湖泊贝类的组成差别较大.通江湖泊的物种明显较丰富,尤其是适应流水生境的种类,如河螺属、短沟蜷属及蚌科的种类.大型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的贝类分别有53种和57种,占总数的76.8%和82.6%.阻隔湖泊的物种较少,在4-19种之间.对67种贝类濒危等级的评价结果表明,近危及受威胁的种类占58.2%,只有37.3%的种类种群稳定.与历史资料相比,该区域贝类的多样性已明显下降,双壳类优势类群由大型的蚌类演变为小型的河蚬.分析显示,贝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江湖阻隔、过度捕捞和水体污染等人为干扰

    长江故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No full text
    2003—2004年对天鹅洲和老江河两个长江故道的调查表明,该类水体的底栖动物在类群组成上与阻隔湖泊类似,以螺类和水生昆虫为主,但是有较多的流水性和冷水性种类.纵向比较表明两个故道底栖动物生物量比20世纪90年代下降了48.3%-78.6%,软体动物尤为突出.底栖动物资源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过度渔业,二是江湖阻隔.与长江流域其他类型水体的比较表明在中等程度水文连通的水体中底栖动物种类最多,软体动物尤其是双壳类的现存量明显较高.为发挥长江故道群对泛滥平原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作用,文末提出了关于合理放养和季节性通江的管理建议

    长江故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No full text
    2003—2004年对天鹅洲和老江河两个长江故道的调查表明,该类水体的底栖动物在类群组成上与阻隔湖泊类似,以螺类和水生昆虫为主,但是有较多的流水性和冷水性种类.纵向比较表明两个故道底栖动物生物量比20世纪90年代下降了48.3%-78.6%,软体动物尤为突出.底栖动物资源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过度渔业,二是江湖阻隔.与长江流域其他类型水体的比较表明在中等程度水文连通的水体中底栖动物种类最多,软体动物尤其是双壳类的现存量明显较高.为发挥长江故道群对泛滥平原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作用,文末提出了关于合理放养和季节性通江的管理建议

    调蓄河湖群菹草potamogetoncrispusl功能性状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No full text
    调水工程引起的多环境因子关联变化对沉水植物群落的影响机制有待深入探讨。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蓄河湖群中菹草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京杭运河(YH)、高邮湖(GY)、洪泽湖(HZ)、骆马湖(LM)、南四湖上级湖(NS1)、南四湖下级湖(NS2)和东平湖(DP) 7个调蓄河湖中菹草个体功能性状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除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浊度(Tur)和底泥有机质含量(S_o)外,总氮(TN)、硝氮(NO_3~-N)、氨氮(NH_4-N)、总磷(TP)、正磷酸盐(PO_4-P)、硅酸盐(SiO_4-Si)、叶绿素a(Chla)、总溶解性固体(TDS)、透明度(SD)、消光系数(K)、水温(T)、电导率(Cond)、酸碱度(pH)、溶解氧(DO)和底泥含水率(S_w)在河湖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2)菹草株高、茎分支数、茎节数、茎节长、茎直径、相对茎长、叶片数、叶厚、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面积、株重、茎重、叶重、茎叶比、茎干物质比、叶干物质比在河湖间差异极显著;(3)河湖群内菹草种群18个功能性状中,按变异系数从小到大依次为:叶宽、茎直径、叶长、茎干物质比、叶干物质比、叶面积、株高、茎节长、相对茎长、茎叶比、叶厚、茎节数、茎重、叶片数、株重、比叶面积、叶重、茎分支数; 7个调蓄河湖间,按照所有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南四湖下级湖、洪泽湖和京杭运河、高邮湖、东平湖、南四湖上级湖、骆马湖;(4)环境因子共解释了功能性状方差变异的49.43%;叶性状主要受营养因子(TN、NO_3~-N、SiO_4-Si)影响;茎性状与光照因子(Chla和SD)密切相关;底泥因子(S_o)对茎叶生物量分配起主要作用。</p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