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洛川黄土碎屑锆石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No full text
    通过对洛川剖面12个层位的锆石粒度分析测量,探讨洛川黄土-古土壤及新近纪红黏土中碎屑锆石的粒度特征及其反应的古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利用Quanta400 FEG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得锆石的二次电子图像,并用Scandium软件对锆石的二次电子图像进行粒径测量。结果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及新近纪红黏土中存在大量碎屑锆石,除L24层黄土外,其余黄土层中的锆石粒度均显示出相似的分布特征,主要粒级分布于20~60&mu;m之间,与全岩粒度相比,其中值粒径、平均粒径均有差异,但L9与L15层中锆石中值粒径与全岩差异最小,红黏土中差异最大。结论成壤作用对粉尘沉积物全岩粒度分析结果影响较大,而对稳定重矿物锆石粒径影响较小。第四纪黄土L9与L15层全岩粒度分析中粗颗粒含量明显增加,应归因于此时粉尘沉积物土壤化过程中成壤作用减弱。新近纪红黏土粗颗粒锆石百分含量的增加,并不预示着此时冬季风的明显加强,而是与周缘裸露的基底岩石提供了近距离的物源有关。L24层黄土在各项粒度指标均显示出其特殊性,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关。</p

    末次冰期东北地区食草动物群的演替及其环境意义

    No full text
    距今40ka年来东北地区大型食草动物记录显示,该区末次冰期极盛期前后,在冻土苔原大背景下可能经历了40kaB.P.森林草原、34.3kaB.P.疏林草原、30ka B.P.森林草原、22ka B.P.疏林草原、18ka B.P.森林草原、17kaB.P.疏林草原、14kaB.P.无树干草原及11ka B.P.疏林草原的演变过程,环境最恶劣最干冷的时段似乎在14kaB.P.前后。同时,该哺乳动物组合曲线与气候变化、冰川波动及海面升降等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整个环境演变过程还可与陕西关中渭河流域的3个哺乳动物群(咸阳动物群、蒲城动物群和大荔动物群)所反映的环境演变过程相对比,只是关中地区进入最干冷的无树干草原环境较早。研究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是由于地区地理位置的差别,导致受东亚季风影响的强度不同,因而进入盛冰期的时间也有或早或晚的差别。</p

    泥河湾新发现的早更新世真马化石

    No full text
    记述了最近采自泥河湾早更新世地层中的真马化石, 新发现完全证实了中国学者对黄河马Equus huanghoensis的合理推断. 主要材料包括:一件包括完整的上下齿列的比较完整的雄性个体头骨及其下颌骨标本, 一件雌性个体头骨残部连带下颌残部; 另有一件属于Equus未定种的第三掌骨材料. 化石采自泥河湾扬水站剖面, 时代为1.6 Ma的更新世早期. 黄河马新材料除验证早先定种的牙齿较大、原尖较短、原脊、后脊倾斜等部分特征以外, 还展示出头骨长大、枕孔上隆发育、五边形枕面、马刺很弱、褶皱简单等一系列与其他马类有显著区别的新特点. 第三掌骨材料经对比与产自甘肃庆阳的庆阳马的特征较为接近.</p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