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research outputs found

    Ecological Studies on Phytoplankton of the Shallow, Eutrophic Lake Donghu

    No full text
    该文研究了武汉东湖浮游植物的季节演替与历史变化,并通过围隔实验分别研究了滤食性鱼类和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东湖Ⅰ、Ⅱ站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最高值出现在冬季和春季,而Ⅲ站生物量的最高值则出现在夏季.由于受到滤食性鱼类摄食、较高的营养水平以及较低的透明度的影响,东湖的浮游植物主要由双鞭藻(隐藻、真蓝裸甲藻)、中心硅藻纲的小环藻和直链藻以及小型的绿球藻和蓝藻所组成.该实验了表明滤食性鱼类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浮游植物的大小和大型浮游甲壳动物.该实验还表明,一定密度的滤食性鲢鱼对小型浮游植物也具有相当的抑制作用.围隔中氮磷比的改变并没有对围隔中浮游植物的组成产生很大影响,所有围隔均爆发微囊藻水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以添加氮的围隔最高,而以添加磷的围隔最低.东湖的浮游植物组成和生物量在蓝藻水华消失后相当稳定.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东湖和现在的东湖分别处于超富营养化的两种状态,即以蓝藻占优势的状态和以鞭毛藻和C-选择者占优势的全营养(Holotrophic)状态.在东湖,滤食性鱼类的摄食是导致这两种状态相互转换的关键因子

    围隔中不同密度鲢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No full text
    试验采用2.5m×2.5m围隔,共设置4个试验鱼密度:0、116、176、和316g/m^2,研究了不同密度的鲢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在无鱼围隔中有大量个体较大的透明涵(Daphnia galeata)产生,并且在无鱼围隔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最低,透明度显著的高于其他的围隔。与其它类似的围隔试验所不同的是:在无鱼围隔中没有蓝藻水华的发生。在有鱼围隔中。浮游甲壳动物始终由个体较小的微型裸腹潘占优势。并且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随着鲢密度的升高而降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在不同鲢密度的围隔中比较相似,与无鱼围隔相比,绿藻和裸藻生物量所占的比率较低,蓝藻生物量所占的比率较高

    围隔中不同密度鲢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No full text
    试验采用2.5 m×2.5 m围隔,共设置4个试验鱼密度:0、116、176、和316 g/m2,研究了不同密度的鲢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在无鱼围隔中有大量个体较大的透明溞(Daphnia galeata)产生,并且在无鱼围隔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最低,透明度显著的高于其他的围隔。与其它类似的围隔试验所不同的是:在无鱼围隔中没有蓝藻水华的发生。在有鱼围隔中,浮游甲壳动物始终由个体较小的微型裸腹溞占优势。并且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随着鲢密度的升高而降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在不同鲢密度的围隔中比较相似,与无鱼

    围隔中不同密度鲢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No full text
    试验采用2.5m×2.5m围隔,共设置4个试验鱼密度:0、116、176、和316g/m^2,研究了不同密度的鲢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在无鱼围隔中有大量个体较大的透明涵(Daphnia galeata)产生,并且在无鱼围隔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最低,透明度显著的高于其他的围隔。与其它类似的围隔试验所不同的是:在无鱼围隔中没有蓝藻水华的发生。在有鱼围隔中。浮游甲壳动物始终由个体较小的微型裸腹潘占优势。并且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随着鲢密度的升高而降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在不同鲢密度的围隔中比较相似,与无鱼围隔相比,绿藻和裸藻生物量所占的比率较低,蓝藻生物量所占的比率较高

    武汉东湖不同湖区底泥总磷含量及变化的研究

    No full text
    以武汉东湖为对象,研究了1998.03-1999.02期间不同营养水平营养水平湖区底泥中(0-5cm,5-10cm)总磷的含量及季节动态。6个站平均总磷含量为1.15mg/g,同80年代初相比,Ⅰ、Ⅱ站底泥中总磷含量分别增高1.42倍和1.03倍。受污水排放影响较重的0站磷含量高达2.78mg/g,而受污水排放影响较小的Ⅳ、Ⅴ站仅分别为0.52mg/g和0.50mg/g。东湖底泥中磷年平均含量与湖水中磷年平均浓度相关系数极高(r=0.997,n=5,p<0.02)。通过对不同湖泊的底泥磷含量、水柱磷含量和外源负荷的比较和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水柱中磷含量较高,磷负荷较大的湖泊底泥中磷含量也高,可以预测,即使东湖的外源负荷得以控制,巨大的底泥磷内源负荷将会继续对东湖水质构成威胁

    武汉东湖不同湖区底泥总磷含量及变化的研究

    No full text
    以武汉东湖为对象 ,研究了 1 998.0 3&mdash; 1 999.0 2期间不同营养水平湖区底泥中 (0&mdash;5cm ,5&mdash; 1 0cm)总磷的含量及季节动态。 6个站平均总磷含量为 1 .1 5mg/g ,同 80年代初相比 ,Ⅰ、Ⅱ站底泥中总磷含量分别增高 1 .42倍和 1 .0 3倍。受污水排放影响较重的 0站磷含量高达 2 .78mg/g,而受污水排放影响较小的Ⅳ、Ⅴ站仅分别为 0 .52mg/g和 0 .50mg/g。东湖底泥中磷年平均含量与湖水中磷年平均浓度相关系数极高 (r=0 .997,n =

    微囊藻的昼夜垂直变化及其迁移

    No full text
    研究了浅水富营养湖泊中各理化因子和浮游植物(主要是微囊藻)的昼夜垂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理化因子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昼夜变化。受到光照的影响,在夜间,微囊藻由于呼吸作用消耗细胞内的多糖等物质,其细胞密度下降,微囊藻呈现出向水表层迁移的趋势,而在白天由于光合作用,细胞密度上升,导致微囊藻群体向水下层迁移。本实验还发现小群体的微囊藻在水下层停留的时间更长。同微囊藻所不同的是,其它的藻类并没有明显的垂直分布

    武汉东湖光合色素与叶绿素a代谢产物的HPLC研究

    No full text
    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研究了武汉东湖周年及围隔实验水柱颗粒物色素的组成及变化。共检测到约20种色素,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的有硅藻的标志色素岩藻黄素,隐藻的异黄素,蓝绿藻的黄体素,玉米黄素及胡萝卜素。东湖叶绿素a的代谢产物主要为脱植基叶绿素a(全湖年均约占叶绿素a的5%),而非脱镁叶绿素a或脱镁叶绿酸a。围隔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a与总浮游植物(r=0.84)。叶绿素b与绿藻(r=0.77)。岩藻黄素与硅藻(r=0.68),异黄素与隐藻生物量(r=0.83)之间具显著的相关性。表明用HPLC分析色素快速,简捷,是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动态变化的有力辅助工具

    武汉东湖光合色素与叶绿素a代谢产物的HPLC研究

    No full text
    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研究了武汉东湖周年及围隔实验水柱颗粒物色素的组成及变化。共检测到约 2 0种色素 ,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的有硅藻的标志色素岩藻黄素 ,隐藻的异黄素 ,蓝、绿藻的黄体素、玉米黄素及胡萝卜素。东湖叶绿素a的代谢产物主要为脱植基叶绿素a(全湖年均约占叶绿素a的 5 % ) ,而非脱镁叶绿素a或脱镁叶绿酸a。围隔实验结果表明 :叶绿素a与总浮游植物 (r =0 .84) ,叶绿素b与绿藻 (r=0 .77) ,岩藻黄素与硅藻 (r =0 6 8) ,异黄素与隐藻生物量 (r=0 .8

    武汉东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No full text
    研究了武汉东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东湖3个采样点的TN和T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东湖Ⅰ、Ⅱ站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最高值出现在冬季和春季,Ⅲ站生物量的最高值则出现在夏季。相对于东湖较高的营养盐含量,其浮游植物生物量相对较低。这一方面是因为东湖较高密度的滤食性鲢鳙鱼的摄食作用抑制了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升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东湖较低的透明度使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光照的限制。由于受到滤食性鱼类摄食、较高的营养水平以及较低的透明度的影响,东湖的浮游植物主要由隐藻、真蓝裸甲藻、小环藻和直链藻以及小型的绿球藻和蓝藻所组成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