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北部湾海岸现代风沙与海滩沙粒度特征对比

    No full text
    对分布在北部湾海岸--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与海南西部棋子湾的88个现代风沙和95个海滩沙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岸风沙与海滩沙均以细沙、中沙为主,二者在风沙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8.55%和28.61%,在海滩沙中则分别为50.57%和40.11%;海岸风沙和海滩沙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26 Φ和2.11 Φ,分选系数分别为0.48 Φ和0.62 Φ,偏度分别为0.00和0.04,峰态分别为0.96和1.21,海岸风沙比海滩沙略细、分选更好、偏度趋于对称、峰态趋于中等;二者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均以跃移组分为主,海滩沙中含少量推移和悬移组分。海滩沙与风沙的粒度特征还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底质以中沙为主的北海、棋子湾海滩沙与其上发育的风沙在粒度结构参数散点图上区分度更高

    查格勒布鲁剖面CGS3a层段主元素记录的巴丹吉林沙漠35 000~25 000 a B. P.季风环境变化

    No full text
    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查格勒布鲁剖面该层段的CGS3a层段(Chagelebulu Section 3a)139个样品的主元素&mdash;&mdash;SiO_2、Al_2O_3、TOFE(Fe_2O_3+FeO)进行分析,划分出与地层旋回对应的5.5个化学元素旋回。研究认为:沙丘砂和黄土中SiO_2呈现的峰和Al_2O_3、TOFE、(TOFE+Al_2O_3)/SiO_2和CIA呈现的谷是类似于现代干冷的冬季风在过去多次作用的结果,而嗣后的湖相SiO_2呈现的谷和Al_2O_3、TOFE、(TOFE+Al_2O_3)/SiO_2和CIA的呈现的峰是类似于现代暖湿的夏季风在过去多次作用的结果。即35 000~25 000 a B. P.该沙漠经历了5次冬季风和6次夏季风交替的气候波动,这些气候事件与GRIP冰芯氧同位素记录的D/O(Dansgaard/Oeschger)事件相对应,Heinrich事件也在其中有很好体现。CGS3a层段所记录的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可能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气候突变的影响。</p

    萨拉乌苏河流域MGS1 Rb和Sr记录的全新世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No full text
    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全新世地层MGS1层段记录了11个由风成砂与河流相或湖沼相构成的沉积旋回。对该层段63个样品的Rb、Sr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由沙丘砂至上覆河湖相Rb和Sr含量由低增高,而Rb/Sr比值的分布则显示出与Rb和Sr含量变化相反的趋势,三者与平均粒径Mz(&Phi;)的相关系数都在0.43以上。研究表明MGS1至少经历了11次冷干和11次暖湿的气候波动。米浪沟湾剖面MGS1记录的千年尺度气候波动既是对东亚季风环流演变历史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响应。</p

    毛乌素沙漠东南缘滴哨沟湾剖面DGS1层段粒度特征及其指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

    No full text
    分析滴哨沟湾剖面全新统DGS1段的粒度数据,认为流动沙丘砂、泥炭、砂质古土壤、古固定-半固定沙丘砂到湖沼相和次生黄土的颗粒总体上变细,分选变差。结合腹足类动物化石和湖沼相地层中石英砂粒表面电镜扫描,认为DGS1粒度结果实际上是全新世以来多次冬夏季风的交互演替过程的气候-地质记录。据此,将DGS1粒度信号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分为4个阶段&mdash;&mdash;全新世早期好转期、全新世鼎盛期、大暖期向寒冷期转变波动期和降温不稳定的沙漠化频繁变化时期。</p

    萨拉乌苏河流域MGS5层段CaCO3记录的末次间冰期东亚季风与沙漠环境演化

    No full text
    毛乌素沙漠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时代上属末次间冰期的MGS5层段可以进一步划分为5a-5e亚段.其中5a,5c和5e亚段以河湖相和古土壤为主要特征,其CaCO3含量主体呈现峰态;5b和5d亚段以风成沙丘砂沉积为主,CaCO3含量主体呈现谷态.研究表明,末次间冰期毛乌素沙漠冬季风盛行时期,沙丘砂强烈堆积,CaCO3大量迁移;夏季风盛行时期河湖相和古土壤发育,CaCO3大量聚集.研究还发现,MGS5各个亚段CaCO3记录的冬夏季风环境与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5a-5e亚段在时间-气候性质上的变化节奏相当一致.这可能说明,末次间冰期毛乌素沙漠的演化主要受北半球冰量增减导致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所控制.link_to_OA_fulltex

    佛山西樵山及邻近地区mis5a红土中主量元素含量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No full text
    本文主要对广东佛山西樵和邻近的粤东北的临江地层剖面MIS5a网纹红土的主量元素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剖面MIS5a红土的SiO_2、Al_2O_3、TOFE( Fe_2O_3 +FeO)含量、硅铝率n( SiO_2 ) / n( Al_2O_3 )和化学蚀变指数CIA值与我国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红土都有明显的差异,而与热带地区———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红土中相应的地球化学指标比较接近。此前,在研究区碧寿洞和罗沙岩洞穴发现的MIS5a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化石群中,都含有热带动物成员———长臂猿( Hylobates sp.) 、犀( Rhinoceros sp.) 、中国犀( Rhinoceros sinensis) 、华南巨獏( Megatapirus cf. angustus)和亚洲象( Elephas sp.) 。据此提出,西樵山和邻近地区MIS5a网纹红土代表了热带气候环境; MIS5a期间南岭以南广东境内的生物气候带属于边缘热带范围

    毛乌素沙地现代沙丘沙的粒度特征及其意义

    No full text
    对毛乌素沙地不同类型41个现代沙丘的沙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流动沙丘沙主要由细沙和中沙组成,平均粒径为2.17&Phi;;固定-半固定沙丘沙的主要粒级是细沙和极细沙,平均粒径为3.09&Phi;。流动沙丘沙平均粒径整体自西北到东南减小,而分选性总体表现为中等-较好,无明显空间变化规律。概率累计曲线和粒度特征参数散点图表明,毛乌素沙地沙丘沙以跃移搬运方式为主,存在着就地起沙和就地堆积的可能。平均粒径和分选性空间变化规律的差异,是在频繁强烈的风沙活动环境下物源和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p

    萨拉乌苏河流域MGS1层段粒度与CaCO_3记录的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

    No full text
    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MGS1层段含有11个由古沙丘砂与河湖相或古土壤构成的沉积旋回。通过对该层段粒度和CaCO_3的分析,发现其河湖沼相和古土壤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和峰态的值明显高于古沙丘砂;CaCO_3含量在古沙丘砂及其上覆的河湖相和古土壤中依次变化于0.07%~0.32%(平均值为0.16%)、0.05%~1.50%(0.27%)和0.06%~1.42%(0.64%),并与平均粒径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8);构成与沉积旋回波动韵律相同的11个峰谷交替的粒度和CaCO_3旋回,指示了全新世气候冷、暖的变化过程和东亚冬夏季风千年尺度交替变化的气候旋回。这些旋回中的冬季风主导时期可与北大西洋8 200、5 000、4 000、2 700、1 400aBP等寒冷事件进行对比,和中国若干地点的气候波动具有良好对应关系,可能表明全新世东亚季风在全球大气、海洋、陆地和全球冰量变化的共同作用下,表现为干冷冬季风和暖湿夏季风的相互交替的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p

    萨拉乌苏河流域MGS2层段粒度与CaCO_3记录的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No full text
    测定、分析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MGS2层段的粒度与CaCO_3,发现该层段不同沉积相粒度Mz和&sigma;呈现峰谷变化,CaCO_3含量在沙丘砂及其上覆的河流相和湖沼相中依次变化于0-2.94%(平均值0.39%)、0.14%-2.68%(1.43%)和0.39%-15.57%(8.82%),并与Mz呈显著相关,构成与沉积旋回波动韵律相同的5.5个峰谷交替的粒度与CaCO_3旋回。研究表明,毛乌素沙漠冬季风盛行时期沙丘砂强烈堆积,CaCO_3发生迁移;夏季风盛行时期河流相和湖沼相发育,粉砂和粘土含量增加,CaCO_3相对聚集。这些旋回代表东亚冬夏季风千年尺度交替变化的气候旋回。</p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