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我国八个重要农业区土地利用结构及时空变化分析[C]

    No full text
    本文对我国8个重要农业区1980s末至200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和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松嫩平原,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则积聚在新疆、内蒙古东部区和华南蔗果区。(2) 1980s末至2005年间8区耕地总量上升,其中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和三江平原增量显著,长江中游平原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平原减少,耕地空间重心由我国东部、中部复种指数较高的传统农业核心区向西北、东北等复种指数较低且生态相对脆弱地区迁移,整体土地生产能力有所下降。(3)各区草地面积皆下降,其中内蒙古东部区和新疆为减量主体;各区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面积快速上升,其中黄淮海平原和松嫩平原面积增量占8区总增量的70%;林地面积总体增加,其中内蒙古东部区占8区林地净增总量的90%,而三江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林地略降。(4)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增加,增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和松嫩平原,构成多为沙地、裸土地和盐碱地,表明局部地区存在土地退化现象;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和四川盆地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未利用地进一步减少,后备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基于LUCC的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分析--以新疆为例[C]

    No full text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条件下,生态环境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已被公认为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最佳选择,也是保证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新疆作为典型的西部干旱区,支撑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人类活动诱发的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草地退化、河湖水质恶性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使得资源开发利用受到了严重制约,直接影响到我国西部以资源基地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格局,因此加强新疆地区生态环境的研究,对我国经济建设意义深远

    热岛效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叶片形态构成的适应性[C]

    No full text
    热岛效应是一种由于地表覆盖改变及人类活动导致的热量在城区空间范围内聚集的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以及伴随而生的超大城市的出现,城市热岛效应将更加凸显,这种环境温度的升高必将影响到各种景观园林植物的生理状态乃至形态结构.选取以生长在热岛点和有大量绿植覆盖的低温点的两种典型园林植物大叶黄杨和丁香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这两种植物叶在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下,在热岛点和低温点中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在热岛点环境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显著高于低温点,但其他环境要素差异并不显著.热岛点的大叶黄杨和丁香叶生物量分别是低温点的1.6倍和1.4倍.进一步研究表明,相较于低温点,在热岛点生长的植物叶表现出较低的比叶面积、单位重量和单位面积叶氮含量.生物量在向各部分组织分配时,热岛点的植物叶倾向于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给叶肉部分,而减少了对叶柄的生物量投入

    中国生态脆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LAND USE SUSTAINABILITY IN ECOLOGICALLY FRAGILE REGION IN CHINA[J]

    No full text
    该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针对中国黄土高原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干旱风沙区、西南岩溶区和三江源区等生态脆弱区域,从环境支持性、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等四方面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各区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和三江源区的弱度、较弱可持续性等级县数比例各为55.14%和87.5%,整体可持续性较低;其余三区强度和较强可持续性等级的县比重均超过或接近40%,可持续性相对较高.从空间上看,新疆昆仑山北坡绿洲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宁夏南部山区、青海三江源区和贵州南部岩溶山区是弱度土地可持续性的主要聚集区

    中国八个重要农业区土地利用结构及时空变化分析/Land Use Structure and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 Analysis in Eight Main Agricultural Regions in China[J]

    No full text
    本文对我国8个重要农业区1980s末至200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耕地和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松嫩平原,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则积聚在新疆、内蒙古东部区和华南蔗果区;②1980s末至2005年间8区耕地总量上升,其中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和三江平原增量显著,长江中游平原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平原减少,耕地空间重心由我国东部、中部复种指数较高的传统农业核心区向西北、东北等复种指数较低且生态相对脆弱地区迁移,整体土地生产能力有所下降;③各区草地面积皆下降,其中内蒙古东部区和新疆为减量主体;各区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面积快速上升,其中黄淮海平原和松嫩平原面积增量占8区总增量的70%;林地面积总体增加,其中内蒙古东部区占8区林地净增总量的90%,而三江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林地略降;④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增加,增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和松嫩平原,构成多为沙地、裸土地和盐碱地,表明局部地区存在土地退化现象;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和四川盆地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未利用地进一步减少,后备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基于SWAT模型的长江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情景变化对径流影响研究/SWAT Model of Runoff Study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Land Cover Scenarios in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J]

    No full text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循环过程及配置影响显著。为了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情景变化对径流影响情况,以长江源流域为例,构建了适合该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并模拟了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情景下的流域年均径流量和径流深。模拟结果如下:当流域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到最大,径流量减少了16.7%,达到304.12m3/s,径流深减少14.02mm;当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并逐步变为沙地、裸地,流域径流量增加16.1%,达到424.32m3/s,径流深也增加了13.49mm;当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到无植被覆盖,将使流域径流量增加28.4%,达到469.67m3/s,径流深增加23.88mm;在草地覆被最佳状况下,径流量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只有5.6%,达到385.98m3/s,径流深增加4.72mm。综上所述,长江源流域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导致径流减少,而沙地和裸地面积增加导致径流量增加

    热岛效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叶片形态构成的适应性/Effect of urban heat island on plant growth and adaptability of leaf morphology constitute[J]

    No full text
    热岛效应是一种由于地表覆盖改变及人类活动导致的热量在城区空间范围内聚集的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人城市以及伴随而生的超大城市的出现,城市热岛效应将更加凸显,这种环境温度的升高必将影响到各种景观园林植物的生理状态乃至形态结构.选取以生长在热岛点和有大量绿植覆盖的低温点的两种典型园林植物大叶黄杨和丁香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这两种植物叶在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下,在热岛点和低温点中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在热岛点环境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显著高于低温点,但其他环境要素差异并不显著.热岛点的大叶黄杨和丁香叶生物量分别是低温点的1.6倍和1.4倍.进一步研究表明,相较于低温点,在热岛点生长的植物叶表现出较低的比叶面积、单位重量和单位面积叶氮含量.生物量在向各部分组织分配时,热岛点的植物叶倾向于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给叶肉部分,而减少了对叶柄的生物量投入

    新疆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C]

    No full text
    碳循环是地球基本的元素循环,对地球系统演化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化石燃料类能源消费是产生碳排放的最大人为排放源,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首要原因

    干旱区绿洲城镇化进程与水资源效益的时空分异研究/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Water Resource Benefit in Oasis Cities of Xinjiang[J]

    No full text
    选择GlobalMoran’SI和Getis—OrdGi“两个空间关联指数和协调发展度函数探讨新疆1990、1995、2000年和2005年水资源效益的空间格局和冷热点区域演化,在此基础上对水资源效益和城镇化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新疆各县市水资源效益在空间上明显呈以天山北坡为核心的集聚分布状态。②新疆水资源效益冷热点区域的演化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轨迹。③新疆水资源效益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的空间格局演变相对稳定,协调发展程度高的区域呈现扩张趋势,协调发展程度低的区域数量收敛态势明显。二者的协调类型可分为同步协调型、水资源效益滞后型、城镇化滞后型、逐步磨合型和低级协调型5种

    新疆旅游产业集群化研究[C]

    No full text
    旅游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和相关部门群体等,为了共同目标建立紧密地联系,协同工作提高其竞争力而形成的经济集聚体。新疆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发展面临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粗放、综合旅游效益偏低等问题。而旅游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提升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模式,对于新疆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种指数对新疆旅游产业集群化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首先,利用区位熵等指数分析了新疆旅游产业的集群化程度,结果显示,新疆旅游产业的集群化程度偏低,旅游产业结构水平过低。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投入产出表,识别旅游关联产业,得出交通、住宿、餐饮与旅游的关联程度密切,是促进新疆旅游发展的重点。最后,根据所得分析结果,提出新疆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和途径,即通过旅游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促使旅游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为主转型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