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沙拐枣属4种植物同地栽培开花物候与生殖特性比较/Comparison of Flowering Phenology and Reproductive Traits of Four Species of Calligonum L. (Polygonaceae) under Ex-situ Conservation at the Turpan Eremophytes Botanical Garden in Xinjiang, China[J]

    No full text
    选取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同地栽培的沙拐枣属(Calligonum L.)4种植物,在群体、个体、枝条、同化枝和单花5个水平上,2007-2009年连续进行开花物候和生殖特性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4a中4种沙拐枣的各项开花物候参数相似,2010年各项物候参数明显推迟,4月中旬的温度是影响开花时间的主要因素。②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泡果沙拐枣(C.calliphysa)和红皮沙拐枣(C.rubicundum)相似,表现为“集中开花模式”,花期重叠指数较高,达79.99%~100%,密刺沙拐枣(c.densum)和艾比湖沙拐枣(c.ebinuricum)相似,表现为“持续开花模式”,花期重叠指数较高,为51.79%~79.82%,4个种的共有重叠期较短。③在枝条水平上,泡果沙拐枣和红皮沙拐枣开花物候特征也表现相似,为开放集中,开花振幅高;密刺沙拐枣和艾比湖沙拐枣表现相似,为开放时间长,开花振幅低。④在同化枝水平上,开花数、持续时间和同化枝长度在种间和年际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同化枝水平的始花位置种间也具有差异,表现为泡果沙拐枣、红皮沙拐枣一密刺沙拐枣始花位置主要集中在第2、3关节,艾比湖沙拐枣通常在第4关节。⑤在单花水平上,泡果沙拐枣、红皮沙拐枣、密刺沙拐枣、艾比湖沙拐枣的单花开放持续时间分别为(9.14±0.26)h、(12.95±1.07)h、(10.69±1.75)h、(22.40±1.92)h。⑥在同化枝水平上,4种沙拐枣开花高峰期的坐果率较高,开花数目与坐果数显著正相关;坐果数和开花位置有一定的关系,表现为着生花多的关节坐果数也高,其中,泡果沙拐枣的花和果主要集中在第2、3、4关节,红皮沙拐枣集中在第3、4、5关节,密刺沙拐枣集中在第2、3、4、5关节,艾比湖沙拐枣集中在第4、5、6关节

    3种荒漠植物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对氮增加的响应/Effect of Nitrogen Input on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y of Three Desert Species Seedlings[J]

    No full text
    选取荒漠地区广泛分布的3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骆驼蹄瓣(Zygophyllum fabago)和盐生车前(Plantago maritima),研究其生长和光合生理对氮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中等浓度和高浓度氮处理均能够促进3种植物生物量的增加.施氮浓度增加后,骆驼刺的根重和根长均增加,但是骆驼蹄瓣和盐生车前却降低.随着氮浓度增加,冠根比(S/R)亦增加,说明氮沉降增加能够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地上生产力增加.②随着氮浓度的增加,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包括最大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增加.骆驼刺和盐生车前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降低,而骆驼蹄瓣则表现为增加.3种植物可溶性糖含量随氮浓度的增加而减少.3种植物的光合生理特征响应能够很好地与生长相对应,在光合生理受到氮素营养限制时,其植物的生长较慢.当解除营养限制时,光合增加、可溶性糖减少,植物生物量增加

    新疆东部天山蝶类多样性及其垂直分布/Butterfly diversity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in 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 in Xinjiang[J]

    No full text
    2006-2008年研究了新疆东部天山蝶类多样性和垂直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共记录蝴蝶7科43属63种,占新疆已记录蝶类种数的24.80%,区系组成主要是古北种,占73%;其次是广布种,占27%,没有发现东洋种.其中蛱蝶科的物种数最多,为11属19种,蚬蝶科的物种数最少,只有1属1种.按海拔将生境分为5个垂直自然带,包括低山灌木草原带、山地森林草原带、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垫状植被带.蝶类物种数和个体数排序为亚高山草甸带>山地森林草原带>低山灌木草原带>高山草甸带>垫状植被带.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G-F指数对蝶类物种和科、属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亚高山草甸带的蝶类多样性最为丰富,其次是山地森林草原带和低山灌木草原带,而高山草甸带和垫状植被带的蝶类多样性相对较低,物种和科、属多样性分析结果均一致.蝶类垂直分布明显,物种数和个体数随海拔变化的趋势类似,均为先增加后下降.蝶类区系成分随着海拔升高发生改变,广布种的比例逐渐降低,高山草甸带和垫状植被带只有古北种分布.研究结果显示,生境改变对蝴蝶群落影响明显,保护生境是保护蝴蝶生存的最主要措施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中微生物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Seasonal Variations of Microbial Biomass and Soil Enzyme Activity in Biological Soil Crusts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J]

    No full text
    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土壤中微生物N量与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微生物N量及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不同月份差异极显著;微生物N量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在3月达到最高值;蔗糖酶在4-9月均保持较高的活性,酶活性在4月份最高;碱性磷酸酶、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其峰值分别出现在3-7月;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在3月和9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微生物N量与碱性磷酸酶、脲酶之间,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与土壤温度之间,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物酶与土壤水分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微生物N量的增加为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提供反应底物或能源物质从而增加酶的活性.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可能是由土壤水分和温度共同影响的

    大沙鼠的警戒行为与采食及其它行为之间的关系/Relationships between vigilance, foraging and other behaviors of the great gerbil Rhombomys opimus[J]

    No full text
    动物常依据捕食风险强弱改变其行为策略,在警戒与采食及其它行为的时间分配上权衡,这一理论称为捕食风险的时间分配假说.该假说已在高原鼠兔等动物中得到验证,但对在中亚荒漠地区有代表性的啮齿动物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是否成立至今未被验证.通过行为观察,比较警戒与采食等行为在单位观察时间内总累积时间、单次行为持续时间以及活动频次之间的关系,验证大沙鼠行为规律是否符合捕食风险的行为时间分配假说.结果显示大沙鼠警戒行为的总累积时间与采食等其它行为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警戒与总地表活动:r =-0.727,P<0.001;警戒与采食:r =-0.515,P<0.001;警戒与储食:r=-0.174,P<0.001;警戒与其它行为:r=-0.142,P=0.001),警戒单次持续时间也与其它行为的单次持续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警戒与地表活动:r =-0.157,P< 0.001;警戒与采食:r=-0.126,P=0.002;警戒与储食:r=-0.094,P=0.024).此外大沙鼠警戒频次与其活跃程度紧密相关,大沙鼠活动频繁时,伴随的警戒次数也多(警戒与总地表活动:r=0.404,P<0.001;警戒与采食:r=0.311,P<0.001;警戒与储食:r=0.297,P< 0.001;警戒与其它行为:r=0.366,P<0.001).研究表明:大沙鼠在警戒与采食等其它行为的时间分配上存在明显权衡,支持捕食风险的时间分配假说,并且其警戒行为亦与活动频次有关,当大沙鼠活动频繁时,伴随的警戒行为次数也越多

    棉铃虫羽化高峰期有效积温预测法的校正/A method for reducing error in estimating the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of the Helicoverpa armigera eclosion peak[J]

    No full text
    为减小年际间气温变化对昆虫有效积温预测误差的影响,以新疆石河子垦区121团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übner)羽化高峰期为例,利用single sine模型分别计算12年2种有效积温范围(10~30℃和10~35℃)的累计有效积温值,并获得其多年平均值,依此进行棉铃虫羽化高峰期预测;通过当年与12年(有效积温>0日期至羽化高峰日期)平均气温之差,对预测误差进行校正.结果表明:当年平均气温与12年平均值差值越大,预测误差也越大;各代直线回归校正模型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2种有效积温范围下,校正后各代平均预测误差天数均有所减少,对越冬代误差校正效果最优,校正后各代历史符合率分别为83.33%、100%、100%和100%、100%、93.33%.该校正方法能够显著提高预测准确度,尤其适用于年际间棉铃虫发育期间平均气温变化较大的代别和地区,同时可为多种害虫预测误差校正提供了依据

    高寒草原轮叶马先蒿群落沿水分梯度特征研究/Pedicularis Verticillata Community's Characteristics Along Water Gradient on Alpine Grassland[J]

    No full text
    采用样带法和样方法对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轮叶马先蒿(Pedicularis verti-cillata)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组成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在距离水源1 m处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轮叶马先蒿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重要值为42.5%)。随着与水源距离的增大土壤含水量降低,轮叶马先蒿的优势地位逐渐减小。(2)不同水分条件下轮叶马先蒿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有明显的差异。(3)在距离水源最近处轮叶马先蒿密度和地上生物量达到最高,但在土壤含水量为25.5%时,轮叶马先蒿产生的种子数量达到最大值,且地上生物量达到第二峰值,说明轮叶马先蒿并不是喜湿植物。禾本科和杂类草的优势地位则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增加。(4)土壤含水量是限制轮叶马先蒿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生境因子,应通过控制水源处的种子传播来遏制轮叶马先蒿的大面积发生和蔓延

    正交试验优选桃胶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Orthogonal Test Optimization of Ultrasonic Assisted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Polysaccharide from Peach Gum[J]

    No full text
    优选并确定桃胶多糖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最佳工艺。以多糖含量为考察指标,以超声功率、料液比、超声时间为三因素,每个因素选择3个水平,采用L9(34)正交试验进行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影响桃胶多糖提取效果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料液比。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功率70 W,料液比1∶100(g/mL),时间为10 min

    小麦收割对新疆北部集约化棉区主要天敌昆虫种群数量的影响/Influence of wheat harvesting on populations of the main natural enemies of cotton pests in northern Xinjiang[J]

    No full text
    于2009年6-8月小麦成熟至收割期对新疆北部奎屯垦区124团集约化棉区进行了调查,通过扫网法采集了棉区麦田和棉田的昆虫,并对其种群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小麦逐渐成熟,麦田中的天敌昆虫数量持续下降;当小麦全部收割后,麦田中只有极少数天敌昆虫生存.而与麦田相邻的棉田中的天敌昆虫数量在小麦收割后迅速上升,平均百网虫量达到59.23头,高于对照组连片棉田(平均百网虫置15.33头);小麦的收割比例与棉田天敌昆虫的种群数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4类主要天敌昆虫(草蛉科、姬蜂科、瓢虫科、食蚜蝇科)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小麦收割会驱使失去生境的天敌昆虫转移进入相邻的棉田,姬蜂科、瓢虫科、食蚜蝇科等活动能力强的天敌昆虫类群更容易进入新的生境,而活动能力相对较弱的类群(草蛉科)则难以转移至棉田中.深入研究集约化棉区麦田与棉田中天敌昆虫的库源关系,将有助于集约化农业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新疆南部转基因棉区棉铃虫种群长期动态研究/Long-term Dynamic Change of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Population in Bt Cotton-growing Areas in South Xinjiang[J]

    No full text
    转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抗虫棉在新疆南部推广已超过10 a,为探索Bt棉大面积种植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动态的影响,于1999-2010年使用诱虫灯监测了Bt棉大面积种植区域(麦盖提)和非Bt棉大面积种植区域(阿瓦提)棉铃虫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新疆南部地区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棉铃虫害较重,2000-2004年种群数量保持较高水平;自2005年Bt棉大面积推广以后,Bt棉区棉铃虫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棉铃虫种群数量随Bt棉种植比例的上升而下降(P<0.05);随着Bt棉大面积推广年数的增加,Bt棉区棉铃虫各代种群数量均逐渐下降,第二代种群数量和高峰期蛾量下降速率均较越冬代和第一代快,且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相对丰富度也逐渐下降.因此,新疆地区Bt棉的大面积种植能较好地控制棉铃虫的种群数量,而且对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的控制效果最好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