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research outputs found

    资料稀缺高海拔山区降水量推算方法及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A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Hydrologic Simulation in Data-scarce High Mountain Area[J]

    No full text
    在无法使用常规降水插值方法情况下,以SWAT模型划分高程段做法为基础,提出基于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与模拟量偏差率最小为目标函数推算资料稀缺山区降水的方法,并用于玛纳斯河流域流量模拟。结果表明,月流量模拟结果良好,日值模拟效果一般,实测与模拟值平均相对误差都在4%以内。说明该方法能有效控制模型中长时间尺度水的输入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流域高海拔山区径流模拟的降水数据稀缺问题

    青藏高原西北缘地形抬升速率与地质年代的关系/Relationships between Topographic Uplifting Velocity and Geological Times for the Northwestern Edge of Qinghai- Tibet Plateau[J]

    No full text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地质数据,首先对青藏高原西北缘西昆仑山脉的山脊线和山麓线进行地形剖面及其地面组成物质形成的地质年代分析,据此获取了从西北到东南的5座典型山峰:昆盖山、慕士塔格山、塔什库祖克山、慕士山和托库孜达坂山的相关数据;然后以公格尔山为例,探讨了山峰区域典型地形剖面线的获取方法;最后对5座山峰进行了典型地形剖面获取及其对应山体组成物质形成的地质年代分析,计算了每座山峰在不同地质年代的组成物质下的地形抬升速率.研究结果表明:西昆仑山脉从西北到东南的5座典型山峰,地形抬升速率在两端较大,中间部位则相对较小,在塔什库祖克山最小,呈近似“V”形;从西北部的昆盖山到东南部的托库孜达坂山,山体组成物质形成的地质年代数量为3-4-5-4-3,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呈“A”形;因此,地形抬升速率与地质年代数量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干旱区绿洲城镇化进程与水资源效益的时空分异研究/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Water Resource Benefit in Oasis Cities of Xinjiang[J]

    No full text
    选择GlobalMoran’SI和Getis—OrdGi“两个空间关联指数和协调发展度函数探讨新疆1990、1995、2000年和2005年水资源效益的空间格局和冷热点区域演化,在此基础上对水资源效益和城镇化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新疆各县市水资源效益在空间上明显呈以天山北坡为核心的集聚分布状态。②新疆水资源效益冷热点区域的演化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轨迹。③新疆水资源效益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的空间格局演变相对稳定,协调发展程度高的区域呈现扩张趋势,协调发展程度低的区域数量收敛态势明显。二者的协调类型可分为同步协调型、水资源效益滞后型、城镇化滞后型、逐步磨合型和低级协调型5种

    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开发的耦合效应及其时空分异/Coupling Effect and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Oasis City Development and Water-Land Resources[J]

    No full text
    本文借助脉冲响应函数、因子分析和耦合度评价等对天山北坡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开发之间的耦合效应及其时空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均建设用地变化不大,反映了城镇以有限的绿洲发展的显著特点;人均供水量缓慢增长,随着城镇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水资源消耗逐步加大.总体而言,绿洲城镇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且水土资源开发程度较高的区域,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开发的耦合度较高,绿洲城镇发展水平和水土资源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其耦合发展度也较低.受西部大开发等影响,部分县市的耦合发展度有所波动,但受绿洲城镇自身特性影响,大部分城镇将长期处于协调发展度较低的状态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效益的时空格局演化研究[C]

    No full text
    本文通过Global Moran's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并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城镇1995、2000、2005和2008年四个时间点的土地资源效益、水资源效益和城镇化水平的集聚扩散状态及其冷热点空间格局演化与空间联动发展效应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资源效益在空间上分散态势,冷热点区域格局相对稳定。(2)水资源效益在空间上呈集聚态势,但是集聚程度不一。(3)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先分散后集聚的状态。(4)受塔里木河流域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及城镇发展基础等多种因素影响,城镇化水平与水土资源效益的空间演化格局与路径迥异,区域联动效应差异显著,绿洲城镇化水平及其水土资源效益的冷热点区域演化相比自身发展水平更具敏感性

    多元视角下的新疆行政区划调整思考/Administrative adjustment of Xinjiang in multiple perspectives[J]

    No full text
    受城市发展、民族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新疆的行政区划调整一直滞后于全国,现行行政区划已经不符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各省市对口援建新疆的大背景下,适时进行新疆行政区划的调整优化,对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不同视角对理想状态下新疆行政区划调整的方案进行了思考,得出以下结论:①在交通优先原则下,应着重构建交通主廊道,在成片绿洲区域建立起支撑区域城镇功能组织优化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等.②在经济优先原则下,可以将绿洲区域看作相对均质的空间,强化各绿洲区域中心城市基本职能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③在功能区原则下,应着重考虑新疆城镇的发展受制于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严格约束,行政区划的调整应有利于实现地域主体功能和区域可持续发展.④不同原则下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侧重点不同,应对不同原则下共同指向的城市优先进行调整,而对于某一原则下须调整的城市则可结合国家的战略方针、区域稳定和新疆经济发展形势等因素综合考虑

    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及其应用/Modified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based on emergy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J]

    No full text
    运用能值理论,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了改进模型.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78-2007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变化进行评价,对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相比,能值改进模型充分考虑了整个区域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所以量化结果较大;同时因其采用能值转换率等更稳定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缺陷

    新疆城镇化与土地资源产出效益的空间分异及其协调性/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and land use benefit of oasis urban areas in Xinjiang[J]

    No full text
    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以及协调发展度函数对1995-2008年新疆城镇化水平和土地资源产出效益的空间效应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结论:(1)新疆各县市城镇化水平和土地资源产出效益在空间上均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总体而言天山北坡和南疆铁路沿线是城镇化和土地资源产出效益热点相对集中的区域.(2)从协调发展度来看,整体上呈现纺锤体结构,“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难以打破,南北疆城镇呈现不同的演变轨迹.(3)将新疆所有城镇分为同步协调型、城镇化滞后型、土地效益滞后型、逐步磨合型、低级协调型五种类型,其中同步协调型城镇较少,其他类型的城镇数量较为均等

    江西省兴国县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Spatio-temporal Dynamic Changes of the Carbon Storage of Forest Vegetation in Xingguo County[J]

    No full text
    根据第6次森林清查小班数据,运用BEF方法和平均生物量方法对2003年江西省兴国县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估算.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办法,构建了兴国县主要森林类型碳密度拟合方程,在此基础上,估算了1985-2003年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分析了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2003年森林林分面积22.65×104 hm2,总生物量5.97 Tg,植被碳储量4.13 TgC,平均碳密度18.25 Mg·hm-2.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植被碳储量大小依次为马尾松林>杉木林>经济林>硬阔林>湿地松>毛竹林>混交林>软阔林,不同龄组生物量和植被碳储量大小依次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天然林的生物量和植被碳储量分别是人工林的4.3倍和3.9倍.(2)森林植被1985、1990、2003年碳储量分别为1.65、2.97、4.13 TgC,总体增长趋势明显.1985 -2003年森林植被碳储量逐年增加,年均固碳0.14 TgC.森林植被碳储量在兴国县东部和北部地区高,中西部低.(3)从植被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的飞播造林和人工造林工程,使得2003年森林植被固碳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并相对稳定,当林分面积到达稳定后,通过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将可继续保持较高的固碳能力

    不同利用强度下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以正镶白旗典型温性草原区为例/Plant Diversity Change with Different Land Use Type and Land Use Intensity: Take Zheng Xiang Bai Banner as Case Study[J]

    No full text
    采用植被群落调查方法,对位于蒙古高原东南缘的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区开展了野外综合考察。基于调查数据,结合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LUCC)数据,计算分析了不同利用强度下的草地植物物种数、群落α多样性以及群落β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草地植物的物种数量是随着利用强度增强而逐渐降低的;但禾本科和杂草类植物数量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菊科植物则呈现出持续下降的变化规律;豆科植物则呈现出现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在生态工程区域,无论是物种总数不同科目物种数量均是最少的;②物种重要值的分布特征是:羊草、克氏针茅等建群种在背景样地中最高、随着利用强度的增加,其重要性逐渐降低,而伴生种、杂类草的重要值逐渐升高。在生态工程区,羊草的优质牧草物种重要值是最高的;③总体上,研究区草地植物群落α多样性在轻度与中度利用样方中较高,背景样方次之,重度利用样方中最低。而生态工程区,其各个指数均则介于轻度、中度利用与背景样地之间;④群落相似度指数在轻度与中度利用草地样地最高、说明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生态工程区与背景样地相似度指数较高,说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