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我国八个重要农业区土地利用结构及时空变化分析[C]

    No full text
    本文对我国8个重要农业区1980s末至200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和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松嫩平原,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则积聚在新疆、内蒙古东部区和华南蔗果区。(2) 1980s末至2005年间8区耕地总量上升,其中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和三江平原增量显著,长江中游平原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平原减少,耕地空间重心由我国东部、中部复种指数较高的传统农业核心区向西北、东北等复种指数较低且生态相对脆弱地区迁移,整体土地生产能力有所下降。(3)各区草地面积皆下降,其中内蒙古东部区和新疆为减量主体;各区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面积快速上升,其中黄淮海平原和松嫩平原面积增量占8区总增量的70%;林地面积总体增加,其中内蒙古东部区占8区林地净增总量的90%,而三江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林地略降。(4)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增加,增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和松嫩平原,构成多为沙地、裸土地和盐碱地,表明局部地区存在土地退化现象;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和四川盆地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未利用地进一步减少,后备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基于SWAT模型的长江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情景变化对径流影响研究/SWAT Model of Runoff Study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Land Cover Scenarios in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J]

    No full text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循环过程及配置影响显著。为了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情景变化对径流影响情况,以长江源流域为例,构建了适合该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并模拟了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情景下的流域年均径流量和径流深。模拟结果如下:当流域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到最大,径流量减少了16.7%,达到304.12m3/s,径流深减少14.02mm;当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并逐步变为沙地、裸地,流域径流量增加16.1%,达到424.32m3/s,径流深也增加了13.49mm;当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到无植被覆盖,将使流域径流量增加28.4%,达到469.67m3/s,径流深增加23.88mm;在草地覆被最佳状况下,径流量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只有5.6%,达到385.98m3/s,径流深增加4.72mm。综上所述,长江源流域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导致径流减少,而沙地和裸地面积增加导致径流量增加

    内蒙古草地样带地上生物量变化/Changes in aboveground biomass of grasssland transect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China[J]

    No full text
    采用草地植被群落学调查方法,对内蒙古东北-西南草地样带典型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变化进行了测量、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1)内蒙古东北―西南草地样带上草地背景点地上生物量在50~80g.m-2;自东向西,随着区域植被类型由温性草甸草原向温性典型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演变,背景点草地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小。2)受草地开垦、耕地撂荒、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等土地利用活动的影响,包含全部物种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土地利用强度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但是,可食牧草地上生物量以及可食牧草比率随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逐步减少。3)在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评估中,单纯应用草地地上生物量指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可食牧草地上生物量指标以及可食牧草比率指标在应用中更有意义

    2000-2011年中国地表比辐射率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and Important Factors Driving and Surface Emissivity in China, 2000-2011[J]

    No full text
    地表比辐射率是影响地表长波辐射收支的重要物理参数和生态参数.本文通过对EOS-MODIS卫星地表比辐射率产品(MOD11A2)的时空特征分析,得到2000-2011年12年中国地表比辐射率数据集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地表比辐射率取值区间较小,仅为0.9610~0.9760.土地覆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决定了比辐射率的空间格局特征,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比辐射率以沙地最小,冰雪和水体最高,而且耕地要明显高于自然植被.2000-2011年地表比辐射率变化总体上以降低趋势为主,但在我国西北部的新疆和青海等地区变化较为复杂,部分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在6个气候区内,地表比辐射率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暖温带湿润区>中温带湿润区>中温带半干旱区>热带亚热带湿润区>青藏高原区>中温带干旱区.积雪可以显著增加地表比辐射率,在中温带干旱区,可使比辐射率值从0.964升高到0.967左右.不同气候区无雪情况下比辐射率年内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呈现出各自独有的变化特征,以中温带干旱区比辐射率年内变化最为明显.但所有气候区的比辐射率年际差异较小,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

    江西省兴国县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Spatio-temporal Dynamic Changes of the Carbon Storage of Forest Vegetation in Xingguo County[J]

    No full text
    根据第6次森林清查小班数据,运用BEF方法和平均生物量方法对2003年江西省兴国县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估算.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办法,构建了兴国县主要森林类型碳密度拟合方程,在此基础上,估算了1985-2003年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分析了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2003年森林林分面积22.65×104 hm2,总生物量5.97 Tg,植被碳储量4.13 TgC,平均碳密度18.25 Mg·hm-2.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植被碳储量大小依次为马尾松林>杉木林>经济林>硬阔林>湿地松>毛竹林>混交林>软阔林,不同龄组生物量和植被碳储量大小依次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天然林的生物量和植被碳储量分别是人工林的4.3倍和3.9倍.(2)森林植被1985、1990、2003年碳储量分别为1.65、2.97、4.13 TgC,总体增长趋势明显.1985 -2003年森林植被碳储量逐年增加,年均固碳0.14 TgC.森林植被碳储量在兴国县东部和北部地区高,中西部低.(3)从植被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的飞播造林和人工造林工程,使得2003年森林植被固碳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并相对稳定,当林分面积到达稳定后,通过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将可继续保持较高的固碳能力

    江西中南部红壤丘陵区主要造林树种碳固定估算/Carbon fixation estimation for the main plantation forest species in the red soil hilly region of southern-central Jiangxi Province, China[J]

    No full text
    根据江西第6次森林清查小班数据,运用基于实地样方数据拟合的森林植被生物量与蓄积量的关系,并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估算了1985-2003年江西中南部红壤丘陵区泰和和兴国县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湿地松、杉木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分析了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 2003年研究区主要造林树种林分面积31.04×104 hm2,总生物量22.20 Tg,植被碳储量13.07T gC,平均碳密度42.36 tC/hm2.(2) 1985-2003年研究区主要造林树种碳密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增加了8.58 tC/hm2;1985、1994、2003年3个树种植被碳储量分别为4.91、11.41和13.07TgC,年均固碳量0.45 TgC/a.(3)海拔位于700-900 m之间的树种平均碳密度最大,坡度位于25-35°之间的树种平均碳密度最大.森林植被碳密度总体呈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的分布.人工造林工程使江西红壤丘陵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增加显著,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明显增强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效益的时空格局演化研究[C]

    No full text
    本文通过Global Moran's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并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城镇1995、2000、2005和2008年四个时间点的土地资源效益、水资源效益和城镇化水平的集聚扩散状态及其冷热点空间格局演化与空间联动发展效应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资源效益在空间上分散态势,冷热点区域格局相对稳定。(2)水资源效益在空间上呈集聚态势,但是集聚程度不一。(3)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先分散后集聚的状态。(4)受塔里木河流域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及城镇发展基础等多种因素影响,城镇化水平与水土资源效益的空间演化格局与路径迥异,区域联动效应差异显著,绿洲城镇化水平及其水土资源效益的冷热点区域演化相比自身发展水平更具敏感性
    corecore